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和父母一起在泰国普吉岛度假。一天在海边,蒂利发现海天交汇处突然涌起白色的巨浪。她一下联想到地理课本上关于巨浪的知识—-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和父母一起在泰国普吉岛度假。一天在海边,蒂利发现海天交汇处突然涌起白色的巨浪。她一下联想到地理课本上关于巨浪的知识——就在圣诞节前,她还在思考老师布置的关于巨浪的讨论题目。海啸!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的她,立即说服了父母,并和父母一起动员海滩上的游客撤离。当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时,海啸便无情地吞没了这片海滩。在其他海滩的游客,灾难降临时未得到及时预报,来不及撤离,很多人被卷入大海,葬身鱼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学以致用,走向成功
只听说大山的巍峨高耸,不亲自攀登,哪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只听说大海的浩瀚,不亲自观赏,哪能欣赏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只听说沙漠的一望无垠,不亲自探索,哪能体悟到黄沙热舞的壮美。人亦如此,学习知识更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刘向曾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践是成功的催化剂,学以致用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人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
聚光灯下,双臂柔若无骨,身体软如云,邰丽华带领自己的舞蹈团在舞台上舞动,舞姿轻盈轻巧,她们的舞蹈好似一轮骤然从山里跳出的太阳将阳光洒满人们心底。这都是艺术总监邰丽华实践出来的。在台下,她博览群书,不断深入了解,思考,并亲自实践这些舞蹈动作。当她发现不足时,又重投书的怀抱,就这样学以致用,不仅如此,她时常会把自己所了解的与舞友交流,在知识上加上独特的舞蹈动作,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在冬奥会后又在春晚上一鸣惊人!她知识与实践结合处的舞蹈让这些受伤的,这朵朵残缺的花,献出绿荫,绽放芬芳!由此可见人如果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超越书本,升华知识,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那么实践了就一定会成功吗?回答当然,是:不是。但在掌握知识用于实践却能让理想变成现实,空想变成价值,才有梦想成真的可能。
悬崖峭壁,杂草丛生,奇花异草亦长于此。忽见一个身影正艰难跋涉,是李时珍为了研究各种草药。广泛猎取书籍,大量阅读,不过他明白不仅应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十几年的考察实践,让他编写出《本草纲目》实现毕生理想;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一个老人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从田垄上飞驰,他——袁隆平,家中书满屋,经常与相关学者交流,但他也从不放弃亲自下农田考察,学以致用,他用占世界7%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他实现梦想,是当代神农,为全人类带来福音;阳光下的水立方呈现11种形状,梦幻般的蓝色在阳光反射下如晶莹的水滴,矫健的身姿,飞鱼般的速度,菲尔普斯以八金奇迹,让水立方显得更加灿烂辉煌,在平时他每天读完相关书籍后便会游泳,学以致用,让他拥有高等级的技术;他们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其实只要学以致用,每个人成功机率不就一样吗?
当然,人类的实践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
在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小培养他们时间,而中国孩子则是基础教育重要,致使嘴上功夫厉害,只会纸上谈兵的中国孩子不计其数,这也使中国近50年竟未出一个诺贝尔奖,而西方国家平均几年就有一个的根本原因吧!
作为青少年,我们奔走于“两点一线”的同时更应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学以致用,用有限的知识创造出无尽的财富。


试题分析:蒂利的故事宛如一朵奇葩,为这场不幸的灾难增添了一丝亮色。感谢蒂利,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行动,并产生力量;感谢蒂利的父母,只有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才能有耐心,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压制;感谢蒂利一家,当灾难来临之际,他们并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安危,而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脱离危险,蒂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及其巨大威力,当我们整天为未成年人教育忧心忡忡时,蒂利的故事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感悟。本材料适用写用话题:“观察与思考”“素质教育”“学以致用”等等。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和父母一起在泰..”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