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坐标轴上,OA=4,OB=4,点C的坐标为(-2,-3),AC交x轴于点N,BC交y轴于点M。(1)写出点A、点B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求AM和BN的长。-七年级数学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变量及函数/2019-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坐标轴上,OA=4,OB=4,点C的坐标为(-2,-3),AC交x轴于点N,BC交y轴于点M。
(1)写出点A、点B的坐标;
(2)求△ABC的面积;
(3)求AM和BN的长。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档

答案

解:(1)∵OA=4,OB=4,
∴点A的坐标为:(0,4),点B的坐标为:(4,0);
(2)∵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2,-3),
∴设直线BC解析式为:y=kx+b

解得:
∴y=x-2,
当x=0,y=-2,
∴OM=2,
∴△ABC的面积为:S△ABM+S△ACM=×AM×OB+×AM×CD
=×(4+2)×4+×(4+2)×2=18;
(3)根据(2)得出AM=AO+OM=4+2=6,
∴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2,-3),
∴设直线AC解析式为:y=kx+b,

解得:
∴y=x+4,当y=0,x=-
∴ON=
∴BN=4+=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坐标轴上,OA=4,OB=4,点C的..”主要考查你对  变量及函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用坐标表示位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变量及函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用坐标表示位置

考点名称:变量及函数

  • 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学中,常常为x,而y则随x值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数值是不随变量而改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
    自变量:函数一个与它量有关联的变量,这一量中的任何一值都能在它量中找到对应的固定值。
    因变量(函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自变量取唯一值时,因变量(函数)有且只有唯一值与其相对应。

  • 变量的关系: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例如随着一个变量的变化,有的变量是呈匀速变化的,有的变量是呈不匀速变化的;
    进而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用运动变化的基本观点观察事物。也就是说,在两个有相依关系的变量中,其中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表格来刻画,也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并能对未来的趋势加以预测。

  •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确定: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
    ①当解析式为整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当解析式是分数的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零的所有实数;
    ③当解析式中含有平方根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不小于零的实数;
    ④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考点名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 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构成三角形的元素:
    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顶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内角: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的表示:
    用符号“△,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ABC”。

  • 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2)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三角形三边之和。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考点名称:用坐标表示位置

  • 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
    点P(x,y)在第一象限;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点P(x,y)在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 坐标表示位置步骤: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的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