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课堂教学实录》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课堂教学实录》

《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李升勇 编著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334-6066-2

定价:33.00

出版时间:2013-06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活动完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工具,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思路或者问题走,学生的生活视角、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完全是教师的,所有的答案也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是标准的,甚至是唯一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人对给定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是体验式的,学生自主式的。学生的体验是独有的,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以教科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与媒体、网络比起来,开始具有封闭性,滞后性。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对某些信息的获取上,并不滞后于教师,有时甚至超过教师。随着教师知识信息垄断地位的打破,学生具有“教”的功能已经成为可能。课堂上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一项知识的回答和争议,本身就是在传递思想和信息,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也是教的主体。
世界万物皆老师。简单地把教学活动主体归纳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不严密的,值得商榷。这样的观点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际关系。现代技术背景下,学习的渠道日趋多元化,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学生可以超越课堂,借助电视、光盘、网络、MP3、手机短信、电子词典等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的、重要的知识制高点。在知识拥有和学习方面,教师的优势明显下降,有时,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可能比教师还要多。课堂上,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的回答与发言,也是在传递知识和观点,也是教的一部分。课堂外,家长也在向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传递着一些信息,所以,“教”并不是教师独有的,“教”的主体不再是以生命个体为单位的“老师”,而是所有可以传递信息、启发思维的多元载体。因此,现代社会教师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再专指某一个生命个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所有事物。
二、关于课堂功能的转变
当教师的概念发生变化以后,课堂的性质也必然随之改变。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一节公开课,不惜花上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来查阅不同课例和相关资料,几人、十几人帮着反复打磨,把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问题全部预设到,再辅以各种激励手段和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还要把音乐、绘画等各种才艺展示殆尽。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看上去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但是,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缺少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上具有的仅是教师对教材的演绎和个人才能的展示,学生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和看客。
有的教师相对好一些,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参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竞争回答。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是,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的,答案标准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教师用问题这根线牵着跳舞。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说、议、演”,忙得不亦乐乎,不过是把过去教师的“独角戏”改变为“群偶戏”。所有课堂生成都是教案脚本的再现,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不能与生活相联系,更不能体验促进生命的成长。
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分数、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性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而展开。学生是有待发展的生命个体,必然带有差异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教育科学的一部分;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个体,具有可塑性,施教过程中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传播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各种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扑面而来。学生与教师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是零,有时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信息获得甚至先于教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过去那种教师先生先知,学生后生后知的教学关系,其物质基础已经动摇,教与学的基础关系变了,课堂教学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把课堂定位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师生把各自的信息和思想拿到课堂上汇集、交流、碰撞,充分发挥课堂的场能效应。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学生教学之前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即便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也不例外;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哪怕是最落后的那一个。从这样的教育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传统课堂的功能必须改变,不能再局限于传递知识、教授方法,应该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在自主学习、多元理解和交流互动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阅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其中,在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生成多姿多彩的课堂成果。教师要机敏地发现和利用一切契机,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使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
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课文,置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性而不顾,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大卸八块,一一讲解剖析,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属性。学习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教室好比是潜艇的减压舱,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之前,先在这里学习过渡一下,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教师素养用书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