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互联网素养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的互联网素养

教师的互联网素养

教师基本素养丛书

作者:程慧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454-6

定价:20.00元

出版时间:2016-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如何因应变化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而互联网素养也成了教师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关键!   了解、掌握、有选择地应用互联网,将有助于教师跟上这个时代。   系统、全面、深入解读“互联网+教育”内涵,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师互联网素养的重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所需要的具备的相关知识与素养,首先从互联网的起源谈起,再对讲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万物智联的概念、特征、要点;然后针对教师日常的自我学习、备课、授课、管理学生等场景,有针对性地深入剖析。

  作者简介

  程慧,高级经济师,互联网知识管理专家。中国移动新闻宣传智库成员,中国移动研究院LABS轻博客顾问、专家级培训师。资深互联网和通信行业专家,拥有近20年通信、终端行业工作经验,已出版《智能手机的秘密》、《移动互联网的秘密》等书。 “人民邮电报”“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 “C114通信网”等多家行业媒体撰稿人。

 本书卖点

  3个“互联网+”关键词:

  连接、分享、普惠……带来“会联网+”新格局!

  4种互联网教学: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新式教学应用层出不穷!

  5大教师工作的互联网助力:

  研、教、评、学、管……教师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教学质量。

  9大互联网教育应用推介:

  咪咕学堂、科大讯飞、新东方在线……披沙拣金,引领教师教学新模式!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

  第一节 起源于阿帕网

  第二节 成为互联网

  第三节 中国接入互联网

  第四节 从Web 1.0~ Web 3.0

  第二章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第一节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发展要素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新法则

  第三章 “互联网+”带来新格局

  第一节 什么是“互联网+”

  第二节 “互联网+”的三个关键词

  第三节 11个“互联网+”重点行动

  第四章 热门的互联网思维

  第一节 何谓互联网思维

  第二节 各式各样的互联网思维

  第五章 教育的互联网革命

  第一节 教育迎来第四次革命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的连接、分享、普惠

  第三节 新概念新术语

  第四节 互联网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中国互联网教育产业生态图

  第一节 具备良好大环境支持

  第二节 产业生态系统组成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百花齐放

  第五节 国内知名互联网教育企业及应用介绍

  第七章 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第一节 无法置身事外的危机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新特征

  第三节 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八章 冷静看待互联网教育

  第一节 凡事皆有两面性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的局限性

  第三节 “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

精彩节选

  总 序

  “素养”,乃平素之修养,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性、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实践状态和质量水准。对教师来说,素养更是至关重要。一个基本素养高的教师,有着较高的教育品味,对学生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同时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也较为深刻,更容易形成独到的实践智慧;一个基本素养低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有限或失当,难以构建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也难以体现出独树一帜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甚至对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不啻为一种灾难。因而,提升素养,增强素质,强化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素养,涉及内容众多,范围甚广,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但一般而言,大体可分为人文素养、哲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人,更具体来说,是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假如教师缺乏人文精神,丧失人文情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时下,我们常常谈论教育家办学的话题,许多教育家就是从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首先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他能够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心学生的成长,善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的失误,为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而欣喜,与学生同喜同悲,而且,他把每个学生当作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个体来看待,因其材而施其教,善于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伴成长共同发展。这种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弥散于教育实践中,是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保障。

  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常常为人问起,哲学界也有着大相径庭的看法,我同意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这一认识。根和本是同一个意思,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当然,还有“种子”的问题,但是“种子”本身也有一个它的根本和要害是什么的问题)。任何教育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任何教学的重大变革都是在教学意义的改变上进行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根本看法没有改变,那么在实践上的改进上也不会走得太远。正如康德所说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神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教师在忙碌的教育实践中,时常驻足停留,仰望教育的星空,探寻心灵深处的道德,就是从教育的原点思考问题,就是重新进行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和重建,就是在为教育苦苦思索新的发展路径,找寻教育的新出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教师素养用书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