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作者:[美]马格·乐芙乔依/克里斯蒂安·保罗/维多利亚·维斯娜 主编,任爱凡 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5504490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12-08-0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由世界知名的16位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共同撰写的14篇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本书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实践性,对中国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学者和学生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内容简介

《语境提供者》探索媒体艺术和文化,尤其是探索数字和艺术或科学的协作,挑战并改变创造过程的方式以及建构意义的方式。在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媒体世界中,信息空间的创造者、尤其是艺术家通常被称为内容提供者。然而,也必须将他们理解为语境创造者:通过产生多用户环境和非人实体如高度协作创造过程中的智能主体和数据挖掘引擎,他们使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建立了信息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构造,艺术一如既往地反映这些改变。虽然网络、联结性、参与和过程是媒体艺术的内在方面,总的来说当代艺术已经开始融合并反映这些要素。

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 前言

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理解把当前技术作为媒介的艺术提供语境,并研究这种媒介中启发意义的条件的多种语境。用“语境提供者”这个词作为书名,就不可避免地引出“内容提供者”这个词及其内涵。本书不是要把内容和语境作为对立面看待,而是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技术为理解内容和语境之间相互作用带来的意义改变。
“内容提供者”这个词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时代成了流行语,暗示着一般的“文化生产者”,尤其是艺术家的任务将会是用观点、主题和意义“填充”技术。这个术语和概念似乎暗示回到了前麦克卢汉时代,忽略以前所有关于媒介作为信息的讨论和形式与内容的互联性。人们需要考虑这种对以前批判话语的看似故意的忽视是否是由技术本身引起的。初期的技术可能看起来仅是一个商业工具,没有内在的美学品质。
仅仅几十年前,人们在环境中看待地球。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受冷战的驱使,我们登陆月球,**次从远处看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与宇宙的关系。这一事件通过电视进行了实时播放,全球观看的人数打破了历史纪录。年龄稍大能记事的人看到纹状黑白相间的图像惊呆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断断续续的声音信号。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把我们的星球称为“太空船地球”,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地球村”的想法激发了许多灵感。
1957年,大概登月10年前,在冷战*激烈时,为了回应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美国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领先的科学技术。1964年,*初的冷战智囊团兰德公司(RAND)的一个提议是把互联网构思为没有中央集权的通信网络,免除核攻击的危险。到1969年,超级计算机的四个节点(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研究所和犹他大学)形成*初的网络,为了纪念五角大楼的赞助者,命名为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NET)。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与阿波罗登月发生在同一年。远程和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是由于军事利益,并保持与之直接相关联——迄今为止要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更大。
许多艺术家通过对视频Porta-Pack(集成技术包)、网络和卫星做的实验,立即对他们那个时代和早期的文化氛围做出回应。1977年,纽约的丽莎?贝尔(LizaBear)与威洛比?夏普(Willoughby Sharp)和旧金山的莎伦?格雷斯(Sharon Grace)与卡尔?莱夫勒(CarlLoeffler)组织了“发送/接受”项目,它利用通信技术卫星,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进行长达15小时的双向交互传送。基特?加洛韦(KitGalloway)和雪莉?雷宾诺维兹(SherrieRabinowitz)连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教育电视中心[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Menlo-Park)],组织了世界上**个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上表演者之间的交互合成图像卫星舞蹈表演。表演包括**个卫星反馈舞蹈,一个三方位、现场合成表演,由长笛演奏家保罗?霍恩(PaulHorn)伴奏,演奏他的时间回声。这些艺术家有意识地努力创造语境,使他人感受到连接性的奇迹。当然,早些年代的艺术家——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预料到所有这一切。确实,许多当代表述和交互作品可以追溯到概念派艺术家的作品(如本书作者经常指出的)。
21世纪初,艺术创造的环境又一次发生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对数字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关键的10年,这期间形成了“数字革命”,可买得起的计算机电源和软件工具的数量空前,计算机几乎变得无处不在。万维网使连接性概念进入新水平。媒体艺术家开始进入学术界。在那里,许多人把生物技术并渐渐地把纳米技术作为探索的新空间,他们把实验室当作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环境。
如果不把信息融入背景和过滤,它通常价值甚微。数字技术是创造支持这些任务和过程的参考框架的完美工具。利用这些技术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尤其是在通信网络如因特网内——再次要求两极如文本与语境、内容与语境之间重新协商。作为一个处在不断变化和重组中的多层信息系统,网络数字世界似乎完美地体现了不稳定语境的概念。
在网络环境中,链接能够使文本和图像与它们嵌入的语境网络相连接,使通常被物理空间分开的参考资料网络形象化。数字文化基于线下世界中普遍的结构缺失,充满了等级制度,而线上世界中这没有多大意义。线下事件、地方或物体处于一个关系场中,多数都看不到,被空间隔开了。超链接使转变具有即时性,抹除了我们在大量信息之间穿梭产生的直觉,这些信息存在于线下世界中,可能是页数和架子,或者甚至是城市和国家。这些要素的顺序不再是等级的可靠指示器。把中心从边缘或把文本从语境中分开的空间距离从属于链接的短暂性。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