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用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摩擦起电现象/201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目

物理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用品进行.以下就是小明利用气球进行的一些小实验:
(1)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提起细线试图让两只气球靠近时,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排斥现象,这是因为摩擦使两气球______,而______使气球相互远离;这时向两气球之间吹气,气球又相互靠近了,这是因为______.
(2)为了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形状接近正方体的气球、几个相同的砝码、木板等进行实验.他们将一块与气球上、下表面大小相同的木板压在气球上,用改变砝码个数的方法改变木板对气球的压力大小.实验情况如图2(a)、(b)和(c)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零零<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438-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信息网

①由图(a)与(b)或(a)与(c)可知:______;
②由图(b)和(c)可知:______.

所属题型:问答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

(1)气球和衣服摩擦时产生电荷,两气球上带的电荷相同,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远离;向两球中间吹气,球中间的气流加快压强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迫使两球又相互靠近.
故答案为: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流速越快,流体压强越小.
(2)由图可见,将砝码和木板压在气球上,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c两图中,气球的受压面积相同,但压力不一样,气球的形变程度不相同,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故答案为:①力(压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物理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用”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摩擦起电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物理。

  •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 摩擦起电现象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名称: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的大写。

力的定义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②有力作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力的基本特性:

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力的性质来命名的,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另一类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力有以下四种基本特性

①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不论是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还是不直接接触通过场发生的相互作用;不论是宏观物体间的力的作用还是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力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②相互性。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矢量性。物理量有两种量性,一种叫矢量,另一种叫标量。矢量是有方向和大小的,数学中的向量就是最好体现。线段的长短代表矢量的大小,箭头代表方向。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的矢量法则,正负号代表方向。

④独立性。即一个物体作用于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一是压力大小;二是受力面积的大小。具体来说,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考点名称: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想象(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质: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直接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组成。

从原子结构可以看出,物体本身就存在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的电子数量和核内质子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对外不显电性,这样的原子称为中性原子.这样的物体就是中性物体。

两个不同材质(注意绝缘)相互摩擦,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电子便从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一方,转移到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一方.这样双方的原子都因得失电子而打破了原来的中性状态,得电子的一方因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带负电,另一方则因失去电子,质子多于电子数而等量的正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

摩擦起电的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人体为什么会产生静电?

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任何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都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和积累,形成静电。人身上的静电主要是由衣物之间或衣物与身体的摩擦造成的,因此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时“带电”多少是不同的,比如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所以说,不同的衣料也可能决定带电的种类。

摩擦起电的原因:

(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