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语文教学的三要素

词语教学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放性语文教学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语文教学的三要素。

  一、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开放的学习环境是指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愉快地进行思考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大胆而自由,会不断探求未知世界,进而形成创新意识。
  1.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分地强调了师道尊严,以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前,教师应把课堂当作思维的练功房,极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想说会说。
  2.创设活泼探究的活动环境。
  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媒介学生可接受15%的教育信息;利用视听觉媒介学生可接受65%的教育信息;利用交互媒介或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则接受率会更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活动情境,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脑、口,让学生多感官地去参与学习活动,以便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自主创造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构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是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为目标,组织并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1.组织课内专题研究。
  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更是多元的。因此,教师既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将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自然而然的气氛中,这样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是最有效的。组织课内专题研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达到这种效果。例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在总结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任意选择文中的人物与其对话。课堂上,有的学生大赞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有的学生鼓励大一点的孩子努力学习,并以父辈为榜样;有的学生则直言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以实际行动支援西部大开发。
  2.组织课内小组讨论。
  小组是班级内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单位。它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结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组内自学和交流,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议。组织小组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在认知方面,能使他们通过互帮互助获取知识;在交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够通过讨论、辨析和互相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实施小组讨论还可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向课外探究。总之,组织课内小组讨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时空。
  3.组织课内外小课题学习。
  小课题学习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项或几项研究课题并进行选择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小课题学习的方式组织学习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辅导学生自学《景阳冈》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只针对个别太难或太易的课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则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学习完成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小课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课堂辩论、情境表演等。总之,只要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切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都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应用。

  三、选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因素。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学生的生活时空与思维时空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做既可充实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一作业是要求学生写一则倡议书。指导学生做这一作业时,教师就可先引导学生以校内环境为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校内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然后再指导学生写成倡议书。这样,课内课外结合就不仅避免了学生写作时无病呻吟,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生写表扬信前,教师就可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为孤寡老人过生日。这样,学生写出的表扬信就会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自办小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组建朗诵、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或帮助学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