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词语教学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确切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包括成语),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从语言本身讲,“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人民出版社,第21页。同一道理,学生学习语言,掌握的词汇越多、越丰富,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越强。反之,若词汇贫乏,说话、作文就难免用词不当,或欠生动有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教学是很重要的。
  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方面,除识字之外,词语教学比句子、篇章的教学积累的经验要丰富得多。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还不够十分明确,表现在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还不够一致。本文拟从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对讲词的范围、时间,如何讲解词语、巩固和积累词语,概括地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
  解放初期,语文教学多沿用旧方法,讲词偏重于以词解词,注释定义,忽视词的运用。1952年以后,批判了串讲课文和咬文嚼字的讲解方法,强调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比较注意词的运用。但又不大注意词语的确切含义,因此学生掌握的词义比较笼统,不够准确、扎实。1961年以后,语文教学加强了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对词语教学普遍重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讲词注意了咬文嚼字,力求讲解确切、深透;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词语的运用。但目前还存在着讲词语脱离课文内容,孤立解词,单纯根据字典或教学参考资料释词等问题。以至使学生会背词语定义,而不会用词,或能用而解释不深不透,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很好地统一。从过去和现在的问题看,说明词语教学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
  词语教学的目的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分不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理解是吸收的过程,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才能顺利阅读全篇文章;运用是表达的过程(包括口头和书面),学生理解词义,会用词语是正确地表达语言的条件之一。因此,词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使学生深刻理解词义,达到自觉地运用,并且还要丰富学生的词语数量,达到运用自如。所谓自觉地运用,就是对词义理解深刻,能够顺利地阅读和用词。这是掌握词的质的方面的要求,也是理解深度的要求。在这个深度上,可分为三种水平:(1)就词解释,初步理解;(2)结合课文领会词义及用法,深入理解;(3)达到会用,能遣词、造句,及在说话和作文中运用。这三种水平,是密切联系,逐步深入的。所谓运用自如,就是掌握词的量的方面的要求。这要经过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之后,用词才能精选,避免词汇贫乏。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又要重视词语的运用,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使理解词语与运用词语统一起来,做到质与量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明确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是搞好词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下就从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并根据词语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谈几个问题。

  二 关于讲词的范围问题
  一课书,究竟应该给学生讲解哪些词语,这是词语教学的前提。一般认为这个问题容易解决,于是有的教师就只讲学生未学过的生词,至于一些必要讲的熟词就不去讲了,这就缩小了讲词的范围。我认为一课书应以讲生词为主,但有些熟词也需要讲。到底讲哪些,应从教学目的要求及具体情况出发。例如以下几种熟词就是应该讲的。
  (一)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例如“共同”这个词,其义浅近。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小语文第三册)一课开头的第一段中,三句话用了五次“共同”,不但不重复,正由于用得恰当,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项“共同”的革命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的深厚。讲这一段,就需要突出讲这个词。但讲的重点不是揭示含义,而是讲解用法及加深对全段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词性改变。例如“经营”一词,学生在《人民公社无限好》(初小语文第七册)中曾经学过,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大搞多种经营”。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中,是作为动词出现的,“……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这就需要加以比较,区分这个词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性质及用法。
  (三)一词多义,词义改变。例如“骄傲”一词,有两个意思:一作为“自满、自高自大”讲,是贬义;一作为“自豪”讲,是褒义。如果先学了前一种意义,再学后一种意义时,还需要讲解,要和前边讲过的意义加以比较,区别褒、贬之义,指出不同的用法。
  生词、熟词都讲,是否教学时间不够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高年级一般容易讲的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初步解决,而教师应抓住主要的、难理解的和关键性的词语深入讲解。

  三 关于讲词的时间问题
  应讲的词语确定后,在什么时间讲呢?是集中讲,还是随着讲课文分散讲呢?在教学实践中,一种做法是集中讲,不分什么词,不论在哪个年级,把该讲的词语都放在讲课文之前,一次集中讲解,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其理由:一是为了扫除阅读的障碍,二是为了突出词语教学。当然有的词可以集中讲,但是全部或大部分词集中讲,容易形成讲词与讲课文内容隔裂,有的词讲不深透;另一种做法是,大量的词随课文内容讲;少量的词在讲课文之前提出来讲;个别的词在讲完课文之后讲解。这种做法的特点是,把讲词语和讲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把词放在完整的语言环境中去讲。比前一种做法效果好。这因为:
  (一)符合词的性质、特点。词是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组成文章的词语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有的词脱离开具体内容是讲不透彻的。例如虚词,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讲清词义(语法意义)。就实词来说,有的也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切地表达含义,领会其情景。如“波涛汹涌”和“狂风怒涛”两个词(在高小语文第四册《红领巾》一课中)都是形容波浪的,但二者又有程度上的不同,必须把它放在课文内容中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当时海里波浪的声势及两个词的区别。
  (二)符合词语教学的目的。有的词,虽然离开课文内容可以讲清楚,但词语教学的目的必须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它不是让学生孤立地掌握几个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有的词就是在讲课文之前就词释义,必要时还应结合课文内容去体会词义,领会课文内容。
  (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的。就学习一个词来说,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经过三言两语解释就会掌握,需要有个反复理解、体会的过程。如将一课书中所有的生词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讲解,而不经过读讲课文反复领会,就要求学生记住概括的词义,这是不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的,还容易形成死记硬背。我认为较好的办法是:小量集中讲,大量分散讲,把难理解的词语先提出来讲,再结合课文领会,最后概括词义,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地讲解是能较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深透,记忆牢固,掌握用法的。
  以下就根据这个看法,来谈谈不同的词,应怎样在不同的时间讲解。
  1.适于在讲课文前提出来讲解的词语:①释名释物的专用名词、术语。这类词离开课文内容可以讲清楚。也不必再结合课文讲。②带有生字的词语(包括“回生字”)、由多音字组成的词和带有易混字的词(包括形、音相混)。讲这类词,着重解决字音、字形,如词义难理解,还要放在课文中再讲。③比较难讲的词和成语。讲课文时,为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去解词,影响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可以先提出讲,再结合课文去领会。
  2.适于随课文分散讲解的词语:讲课文主要是讲全文的字、词、句、篇、随课文讲解的词语应是大量的。(1)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关键性的词语,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词。通过主导词的讲解,可使学生理解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内容;反过来在理解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领会词义。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高小语文第三册)总攻击一段中的“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三个词语,正揭示了这段内容的三层意思,必须结合上下文去讲。讲“震动山谷”应结合前文冲锋号响起,说明是“枪声、喊杀声”震动山谷,使学生体会我军向敌人进攻的浩大声势。讲“千钧一发”除了按字义讲清原义,“一根头发负担千钧(一钧30斤)重担”之外,还应从前文“第一突击队刚刚冲到桥的中间,西城门的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具体说明这个成语所比喻的“形势万分危急”的意义。再结合下文,恰在此时,传来党的呼唤。这样,学生一面领会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一面也体会到夺桥时危急的形势和党的英明领导。讲“奋不顾身”更要结合下文,红军“箭一般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这一句去讲,才能揭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类似这样的词语,若抽出来讲,不仅讲不透,课文内容也落空了。(2)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仅能作为汉语里表情达意的一种语法手段,它能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关系。因此,孤立地讲虚词是不会明白的,必须把它放在句子中去理解,才能领会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如在“红军的主力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和“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高小语文第三册《桃子该由谁摘》)这两句话中,要使学生掌握“终于”“至于”两个词,体会其意思,区别其不同,学会运用,就必须把它放在句子中去体会和练习才有可能。(3)作为修辞手段的词,不能脱离被修饰的词语去讲。尤其是一些意义相近的,更要从具体句子里区别异同。如在“这次胜利稳定了当时的战局,坚定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高小语文第三册《平型关大捷》)这一句中,要使学生切实理解“稳定”和“坚定”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前边用“稳定”,后边用“坚定”的道理,就必须结合前文平型关大战前时局的动荡不稳,和全国人民对胜利动摇不定的心情来讲,才能突出说明“稳定”与“坚定”用得贴切,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去运用。(4)有的词在课文内容中作了解释的,随着讲课文就会理解。如“肉搏战”(《平型关大捷》),课文中解释为“战士们扭住敌人,用刺刀刺,用拳头打,用脚踢,用口咬,抱着在地上打滚”。读了这段内容,就会理解“肉搏战”的含义。由熟词组成的成语、短语:如“全副精力”“忘我劳动”“东张西望”等,估计学生容易理解,随讲课文稍加说明即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