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苏州评弹

语文大杂烩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对苏州评弹十分喜爱,听评弹是他的一大业余爱好。每当空闲之际,他便会拿出一盘音像带放上一回,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双目微闭,听着演员的美妙说表,沉浸在清丽婉转的弦索叮冬声中。有时在上海、杭州、苏州,陈云也会走进市井书场,与平民百姓一起观看评弹艺人的演出,享受一番大堂听书的氛围。

  苏州评弹源于苏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说唱曲艺。演员说表,语言生动、风趣,唱腔委婉,叙事细腻,极富文学色彩,一直深受江、浙、沪市民的喜爱,不少江南作家大都从“听书”中汲取文学营养。

  陈云是上海青浦人,自幼就喜爱听评弹,后来参加革命后,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时常想念着评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利用休息和养病期间,重新开始听了大量的评弹演出,包括演出的录音。还与一些演员、创作人员和从事评弹工作的干部交上了朋友,经常与他们交谈和通信,以“听客”的身份,发表了大量对评弹艺术和评弹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他勉励评弹演员要“出人、出书、走正路”,对传统书目,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要求来要求古人”,“精华部分如果失传了,很可惜”。又说,“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不仅使新老评弹艺人深受鼓舞,而且对指导评弹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陈云曾提议创办了苏州评弹学校,并亲自担任了名誉校长。几十年来,学校为评弹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秀,使评弹队伍后继有人。他还两次为评弹学校题写校名,题名的还有《评弹艺术》和苏州“光裕书厅”等。

  在苏州寒山寺的“枫桥诗碑廊”里,我们能看到陈云书写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品行书体,落款“书赠刘韵若”、“陈云八十二书”,有钤印。墨迹苍劲浑朴,端庄秀美。他老人家怎么会书写《枫桥夜泊》条幅?又怎么会被镌刻在“枫桥诗碑廊”呢?这里有着革命前辈关心评弹事业的一段佳话。

  在1986年,上海评弹团著名演员张如君、刘韵若夫妇前往北京录制评弹开篇,陈云得知后,专门派牟局长前去探望。张、刘夫妇向领导汇报了近期的评弹制作,以及有关江浙沪评弹名家汇演的盛况,末了,刘韵若提出了渴求首长墨宝的愿望。牟局长转告后,年已82岁的陈云不顾年事已高,欣然应允,命笔挥毫。刘韵若回上海不久,便收到了陈云书赠条幅《枫桥夜泊》。不久,由刘韵若谱曲、张如君演唱的《枫桥夜泊》成功地改编为评弹曲目,并录成音带转送给陈云,受到了陈云的高度称赞。后来,该曲目被许多评弹演员在江浙沪等地的演出场合广为唱咏,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陈云是苏州评弹的忠实知音,他一共收藏了560余盒有关评弹的音像资料,其中有不少曲目已经鲜为人知,十分珍贵。前几年,苏州建立评弹博物馆,陈云夫人获知后,将这些音像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博物馆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人民日报海外版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