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兵”与“勇”

百科小知识军事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5-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阅读有关清代的文章、小说中,我们常看到“兵”“勇”二字,有人误以为是一回事,其实是两码事。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和绿营。清朝在入关以前.主要依靠由旗人编组的八旗兵的力量。1664年入关“定鼎中原”后,为了弥补八旗兵员之不足,又建立了由汉族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也称绿旗营,简称营兵。八旗兵大部分用来卫戍北京,小部分驻防全国某些要地。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八旗兵入关后,由于养尊处优,迅速腐化,到康熙初年三藩起事时。八旗已无力镇压,只有依靠绿营了,乾隆末年。绿营也逐渐腐朽,这两种军队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清朝的正规军,其驻防地、兵额、饷银等都有规定,不经过朝廷是不能随便更易的,也就是所谓“经制兵”。

  “勇”则不同。勇又叫“乡勇”,是由于军事的需要而临时召募的军队,以补八旗、绿营之不足。战事完了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乡勇始建于1787年,清将福康安去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他的“官兵”屡遭失败,遂采取“以土著破土著”的方法,广募“乡勇以厚兵威”,终于镇压了林爽文起义。嘉庆初年时,川、楚白莲教起义,绿营已无力镇压,清廷就广事召募川、陕、楚三省“乡勇”帮助绿营作战,才将白莲起义扑灭。但这“乡勇”仍不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一侯起义被镇压下去,就纷纷解散了。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营哨之制,优给饷银,称为勇营。这时,清廷因八旗、绿营腐败,中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召募.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后来的捻军,从此,“勇”代替了“兵”(绿营’仍存,但已无多大作用),成为国家的正规军,即“经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