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集体打猎

百科小知识动物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5-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很多动物能集群合作猎取食物,如狼、狮等。集体打猎可猎取较大动物。一头狮子难以制服一头长颈鹿,长颈鹿奋力抵抗时能将狮子头骨踢碎。一头麋鹿对付一只狼不算太难,但对付一群狼则是不可能的。小小蚂蚁也有类似集体打猎的行为。蚂蚁在捕获一只大的死昆虫而难以独力拖回时,它立即回巢,沿途释放外激素形成一条通路。大批其他蚂蚁沿这条道路直达死虫,这些工蚁也可返回,也在沿途排放外激素,从而引诱更多工蚁前往搬运捕获物。搬运完成后,所释放的外激素迅速失效,工蚁就不再去了。

  集体打猎得失如何?集体打猎虽然捕获量大,但每个动物分得的份额比单个动物打猎时获得的食物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对此GeorgeShaller提出了如下资料:2头狮子合作打猎,每天每头狮子的食物量比一头狮子独立打猎所得的食物量多,但是3头以上狮子打猎时,每头狮子所得的食物量却比2头狮子打猎每头狮子所得的食物量少。实际上狮子打猎时,大多成3头以上的集群,因此集体打猎在能量收入上对狮子是不上算的,但是狮子却仍然以集体打猎为取食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①单独行动时,遇到大的对象,难以成功,甚至有被击败的危险;即使成功了,一次吃不完无法保存,只好听任别的狮子偷吃。所以,与其被偷吃,还不如和偷吃者联合起来,共同出力,各得一份;②如果是和自己的子女或配偶一同捕猎,分享成果,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是有好处的。因为子女带有父母的遗传性,子女的成长传代就使父母的基因得以保存传递下去。这些都是从动物适应性上提出的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假说,动物“自己”当然不会有这些算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