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

吉尼斯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4-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道光年间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地天国革命。1859年曾去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他热心提倡洋务,在许多问题上同李鸿章一致。但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主张“通商贾之气”,准许商人自由经营造船、制器等业,不太赞成官督商办;认为只搞坚船利炮不能杜绝外侮等。

  “马嘉理案”发生后, 清廷决定派向以懂洋务著称的郭嵩焘担此重任,
  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中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的“藩属”,定期要派“贡使”来中国朝拜,决无中国派使“驻外”之说。守旧势力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与汉奸一般。在这种氛围下,郭嵩焘于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他将沿途所记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书中对途经十数国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郭嵩焘在英任职期间,不仅注意了解欧洲的技术文明,更关心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他不仅参观学校、工厂、医院,更积极出入沙龙、舞会、歌剧院。他还试图从国家制度、经济理论等方面探索英国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在英国,他终于发现了西方富强的原本所在:“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这使他成为质疑“中体西用”说之第一人。可是这种思想为他招来了举国的谩骂,全国的士大夫都耻与之为伍。他的副手刘锡鸿也不断向清政府打“小报告”,列出郭嵩焘的种种“罪状”。于是任期未满的郭嵩焘于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在清代封闭、麻木的社会环境中,毅然前往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犬羊之地”的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由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变成新时代的探险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巨大勇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别是在西学东渐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