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八般兵器说

数趣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5-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所谓用我他头制彼枪根者,何也?用我之枪,理如种植,以要为本,以叶为末,破彼之枪,理如伐树,芟其枝叶,劳而罔功。一斫要柢,则之僵矣。
  盖世人之枪,戳则用直力,革则用横力,横直之力,分而不合,故枪法破碎粘滞,不能圆通。敬岩,真如不然。戳中有革,革有有戳,力之直也能兼横,力之横也能兼直,其用枪尖,如有钩者然,能于彼掌中挖而去之。艺技至此,犹惊鬼神矣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同样是刀,形制不同,用法岂可一样?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制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它以缠头、裹脑、砍、刺、撩、抹、拦、截、挑等技术动作组成。演练之中,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
  明代传进我国的倭刀法,近代流传的苗刀法、通背刀法,均是双手握刀的单刀法,自然不受此谚所限。
  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不清,由难免双刀互碰,甚或伤及自身。故行家观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他的小法是否正确。这便 是双刀看走。
  大刀是长兵器,且分量很重,过去多为马上战将使用,主要用法是劈、抹、撩、斩、刺、压、挂、格、挑等法。这些用法都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象朴刀、双手带一类的长刀,也在此要求之内。这便是大刀看口。
  同样是刀,形制不同,用法岂可一样?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制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它以缠头、裹脑、砍、刺、撩、抹、拦、截、挑等技术动作组成。演练之中,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
  明代传进我国的倭刀法,近代流传的苗刀法、通背刀法,均是双手握刀的单刀法,自然不受此谚所限。
  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不清,由难免双刀互碰,甚或伤及自身。故行家观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他的小法是否正确。这便 是双刀看走。
  大刀是长兵器,且分量很重,过去多为马上战将使用,主要用法是劈、抹、撩、斩、刺、压、挂、格、挑等法。这些用法都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象朴刀、双手带一类的长刀,也在此要求之内。这便是大刀看口。

  
  刀是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为十八般兵器之首。练武中常见的刀法有砍刀、劈刀、撩刀、云刀、斩刀、抹刀、刺刀、挂刀、崩刀、格刀、背刀、藏刀、截刀、绞刀、缠头、裹脑、扫刀、按刀、推刀、架刀、分刀、带刀、点刀等。刀术的特点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经常习练, 能促进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均衡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功能。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许多为人传诵的英雄都与刀紧密相关。刀似乎成了文学家笔下的魔物,它既连累许多好汉背时落难、妻离子散,又为众多英雄添色增光。《粱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说的是青面兽杨志在汴京谋官未成,又身无分文,只好把祖传能“砍铜剁铁”的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在天汉州桥遇上京城有名的无赖“无毛大虫”牛二,于是围绕着这宝刀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较量,结果杀死了那个无赖,宝刀辉煌地战胜了它的挑战者。再如《三国演义》所颂扬的蜀汉大将关云长,自桃园结义时打造了重82公斤的青龙偃月刀,跃马挥刀,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叱咤风云。
  
  枪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长久的品种之一,为刀、枪、剑、棍四大器械的“百兵之王”。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 崩、点、穿、劈、圈、挑、拨也是枪之常法。据《武经总要》所载,枪有九种名目,分别为双勾枪、单勾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共同的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端安刃,下端装鐏,直到明清时期火器较普遍装备军队发后,枪仍然是军中常备的格斗兵器之一。在《清会典图、武备》中所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定的枪式就达成16种,如雁翎枪、虎牙枪等。雁翎枪刃长约定俗成6厘米,全长约2、3米;虎牙枪刃长约定俗成2厘米,全长约2、91米。这两种枪直到19世纪中叶才从正规军队中淘汰。直到本世纪30——40年代仍是广大群民众用以抗击中外敌人的兵器。也正是从那时以后,矛枪就主要作为武术演练的主要器械了。
  武术器械用枪,多用韧性较强的白蜡杆制作枪柄,演练时既柔且刚,表现出步稳枪颤的特点。据目前有关武术器械的规范,枪的尺度至少要与表演者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相同,枪的击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求扎出平直。此外,枪法还有圈枪、穿梭枪、劈枪、崩枪、挑枪、拨枪、带枪、拉枪、架枪、扑枪、点枪等。
  1、高四平枪势
  2、中四平枪势
  3、低四平枪势
  4、青龙献爪枪势
  5、磨旗枪势
  6、活棚对进枪势
  7、活棚退枪势
  8、死掤对枪势
  9、翻身掤退枪势
  10、勾枪势
  11、抱琵琶枪势
  12、地蛇枪势
  13、铁牛耕地枪势
  14、提枪势
  15、尽头枪势
  16、悬脚枪势
  17、诈败枪势
  18、鹞子扑鹌鹑枪势
  
  剑是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常见技法是刺、挑、劈、抹、挽、撩、断、点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洒脱、飘逸、灵活多变。
  剑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3000多年,人们不断总结研究,创立了运剑之术。春秋时期,《越女剑》是对所阐述的理论是对当时剑术的总结。汉代著有《剑道》38篇,三国以后,剑退出了实战,遂渐由技击兵器演化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器械,剑术也慢慢形成许多门户派别,各有所长,瑞彩纷呈,太极剑、武当剑、醉剑……在我们今天的武术宝库中,各占一席之地,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
  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在春秋吴越战争时期,吴国苦无适用的兵器,恰巧越国上了3柄宝剑,深得吴王阖闾喜爱,于是就派人命吴国的铸剑大师干将铸剑。干将从五大名山采来铁精,又从天地四方收集了金英。然后选天时,取地利,等待阴阳和畅、日月同辉之时,方开炉铸剑。正当成功在望之际,不料气温突然下降,至使金铁之精不能融化。莫邪于是翦下头发,截断指甲投入炉中,并指挥300名童男童女合力齐心,装好煤炭,鼓起风箱。终于金铁之精熔化了,宝剑铸成了。一柄身有龟甲纹,他们称其为阳剑,起名为干将;另一柄剑身起漫理纹,他们叫它为阴剑,起名为莫邪。干将把阳剑藏起来,只把阴剑献给了吴王。
  事情至此还没有最后结束,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等书中,则以传奇的手法记载了干将铸剑以后的故事,只是把干将为吴王铸剑改作为楚王铸剑了。
  当初宝剑铸志之时,莫邪已怀孕临盆。干将对妻子讲:“我这次去献剑,凶多吉少,大王会杀我。你若生男孩,让他用剑给我报仇。”干将走后,莫邪果生了个男孩,起名赤比。赤比长大后,日夜思念杀楚王为父报仇雪恨。
  再说楚王自从杀了干将以后,日夜不安。一天夜里,梦见一个男孩要来报仇,悬赏千金捉拿此人。赤比只好逃进了深山避难。一边走,一边悲切地唱歌。恰逢一个外乡客走来,问:“你这么年轻,有什么伤心事,这么悲伤?”赤比答道:“我是干将、莫邪之子。楚王杀死了我父亲,我要报仇。”客人讲:“要报仇并不难,你把头和宝剑交给我,我替你报仇如何?”赤比豪不迟疑,拔剑自刎,两手捧着头和宝剑,交给客人。死后身体立而不倒。客人说:“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愿望。”赤比的尸体这才仆倒在地。
  客人带着赤比的头去见楚王,楚王大喜。客人说:“这是勇士的头颅,应当放到汤镬里烹煮,才能永除后患。”楚王按客人的话去做。过了三天三夜,那颗人头还煮不烂,突然,人头从汤镬中跳了出来,对楚王怒目而视。楚王来到汤镬旁,探头观望。客人挥剑向楚王的脖颈一抹,楚王的头颅随之落在镬中,两颗人头在汤镬中追逐厮打起来。客人也挥剑砍掉自已的头颅,落入汤镬。七天后,三颗人头全都煮烂,不能分瓣为谁。楚人只好将头骨分三处埋葬,造了三座墓,统称为三王坟。
  
  说起棍棒,自然会想到《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凭一条金箍铁棒,七十二变化,入地狱,上九天,十万天兵肝胆惊。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捉怪降妖,终成正果。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棍术套路很多。练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撩、扫、封等。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 拳谚曰:“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棍起空灵多变化”, 可谓精微巧妙法。
  我国古代,棍棒的名称很多,叫作杖、杵、梃、棒、棍、等。《武经总要》记载,棍棒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杆棒,(图)。为了加强杀伤力,在棍棒的端头加附各种坚利之物,就形成不同形制的棒。狼牙棒是宋代军队中常用的兵器。棍棒传至今天,仍是我们民族体育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