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知识、道德和劳动,是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三根支柱。他提倡的劳动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社会目的,即劳动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出经济价值;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过劳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完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性的劳动态度,使劳动成为人生乐趣的泉源,这是劳动教育的深层次目的。劳动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培养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其审美修养也高,他的情感更细腻,感受更深切,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上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下一篇:重读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