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的思索

文字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7-0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佚名  
  一个小姑娘被玫瑰花的刺扎破了手,就说这种花的地方是坏地方,就说这玫瑰花不好。难道花儿长了刺就不好吗?扎了手就说这地方不好吗?

  对于小姑娘的所为,我们无可厚非,她毕竟是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角去判断它的好与坏、是与非,而应去看本质。

  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叫蒺藜,它的果实满身是刺,只要你用手碰它一下,它就会刺破你的手指。它长在野地道边,常常扎人,这足可以说它“罪恶累累”了。可是它自有它的妙用,中医常把它作为一味药,给病人治病,有时还是药方中之主药。假如我们根据它的扎人特性来说它“一无是处”,那就大错了。

  针,可以说是另一种“刺”了,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可是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病了,它把治病的药注入体内;手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除……针,是扎手的,可是它的功用非常广泛,我们能因为它扎手就说它“一文不值”吗?那绝对不可以。

  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刺,那就是正确的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批评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不要见批评就动怒,见意见就皱眉。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对唐太宗来说,这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感到对社稷有益,于是便“从谏如流”了。唐太宗正是正确处理了“犯颜”与“社稷”的关系,才能如此善于纳谏。

  现在我国正处于治理整顿的“攻坚”阶段,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能从事物的本质入手来判断是与非,那我们的改革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愿那些有利于国家民族振兴的“刺”都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