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提问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课堂提问,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而且还衡量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孔子经常提问学生,问得很巧妙,每一问题都问在点子上,切入口选得好。所以,孔子的学生在他面前能畅所欲言,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语文课堂提问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讲究的是科学;怎样问,自然应该服务于此,但更多的则必须讲究技巧,讲究艺术。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艺术化的具体体现,它使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本身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并使提问的效能发挥致极至。
  (一)、顺逆相辅。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教〈〈将相和〉〉,教师可以抓住点睛之词“和”提问:1、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写将相和的“和”,他们一直都“和”吗?3、后来为什么不和?4、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的?四个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逆”是“逆问”,指从相反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利用事物间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枝头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直曲相成。
  “直”是直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教学〈〈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而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一句,若直问“危”字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可问:“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楼’,心里不感到胆怯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险”而是“高”的意思。再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可以换一种问法:“你整晚不睡觉会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子,由易到难,容易理解。曲问委婉含蓄,容量丰富,有利于激趣砺智。
  (三)、借助情境。
  课堂提问,如果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有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课文《美丽的公鸡》的第一幅彩图,画的是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得意洋洋的样子;第六幅图,画的是公鸡打鸣,帮助人们做事的样子。教学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把这两幅彩图联系起来,组成新的情境设问:“看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比一比,想一想,那一幅图的公鸡美?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公鸡的行为,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设问,画面的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抓住公鸡的言行进行比较,并成为感性支柱,使分析比较能顺利进行,从而认识画面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提问,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满堂生辉。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他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再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疑解疑,环环相扣。
  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有利于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有促进作用。例如:教学《亡羊补牢》一文,可用这种方式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第一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然后再问:“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有了前面的问题铺设,学生可以不费劲的回答。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亡羊补牢的含义?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难点问题就较容易解决了。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充分掌握提问的艺术,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原创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