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否应该与时俱进?

备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一个当老师的都知道,要想上好一堂课,事先如果不好好准备一下,这一堂课是不会上出好效果的,特别是新老师(特别有经验的老教师除外)。
  而备课纯粹是一种脑力劳动,备课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想”出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怎样把这些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以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这就要求老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等,所以,老师要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备”上,用在课外,正是“台上两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最好写照。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经验的积累,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也都制定了备课的规范,这个规范实际上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指导老师如何备课,二是对老师的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备课是一种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怎样对这些劳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就需要老师把这些思维外化出来―――写在备课本上,这在过去是十分有效的管理办法,数以万记的老师都在备课本的陪伴下,光荣退休,没有人怀疑这种备课的正确性,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备课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呢?
  请看某学校一“合格”的教案要写的内容:
  课题: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突破难点措施:
  教学方法: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体现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组织教学,新课引入〗、〖知识形成过程〗、〖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作业布置〗
  以上各项目达六十多字,备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备课都要重复写这下些文字,感觉这是无谓的劳动,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有的学校为了减轻老师的劳动,就在备课本上印出了这些文字,但是,由于科目的不同,每一课的情况不一样,这些文字之间所留的空白,有时不够用,有时空很多,也不方便);有时,有一些好的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而要把这一闪而过的想法写下来,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写”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些老师尽管教着以前教过的内容,但他不得不重复以前的劳动,因为他以前的备课本按要求已经上交,学校也要求老师每学期都交新的备课本!就这样,好多教师的大好青春都浪费在了“写”教案上!
  当学生累,当老师累,当中国高三的老师更累,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很多学校高三的学生时间已被挤压到了极限,学校就把目光转向了老师,要用老师精良的备课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于是,制定了更精细的教案要求,这些要求毋庸置疑,可是我们为什么都把精力用在延续以前的方法上呢?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我们的备课方式是否也该与时俱进了?
  现在我们有了电脑这个现代化的机器,我们的好多学校也配备上了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用它们来提高工作效率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每个教师都用电脑备课,学校不用要求老师每学期都交备课本,如果老师在教以前教过的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在电脑上对原来的教案进行添加、修改,不断地丰富原来的教案,这样,即可以节省老师大量的精力,又可以不断地提高备课的质量,老师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跟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可以把时间精力转移到“思”上、转移到其它的准备工作上,例如: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良的课件:地理老师可以收集和教学有关的地貌风景,风土人情,气候状况等;政治教师可以收集市场、证券交易、城市面貌、重大政治事件等;历史老师可以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有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吗?我认为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乐意接受的事情!这样看来,我们的学校领导真的应该改变管理思路,改变现有的备课制度,与时俱进,让我们的老师享受科技带来的恩惠,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提高教学效率吧!
  备课制度真的该改变了!
上一篇:浅议“备课”     下一篇:备课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