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有关图片、资料以及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得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能力目标:
      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1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1~3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讲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可青蛙对能否登上高山没有信心。第4~11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讲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课文言近旨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插图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想象。
   2、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教学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议论、想象懂得要想达到理想的彼岸,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
   4、突破方法:
    (1)、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演结合,通过学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教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2)、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启发。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而多媒体却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新形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将他们引入学习的情境,并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稳定,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如果采用平淡、枯燥的教学手段必定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设计了“青蛙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跳学校那栋五层教学楼的台阶。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在三楼就停下来跳不动了。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这样,上课时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学生们有的说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的说想吐,还有的说脚好痛好酸。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3.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特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
    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在教师和课件提供的指导下进行本课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出示大海图)
    2、看,大海的海水是那么蓝,那么的清澈,那么的一望无边,你们喜欢大海吗?
    3、不仅我们喜欢大海,一只住在湖边的小青蛙也很想去看大海,它看到大海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蛙看海》。
  (二)、重点探究
    1、教学第一部分
     (1)、小青蛙非常想去看看大海,可是想要看到大海,就必须登上高高的山峰,(教师板画山),这下可怎么办呢?你们帮它想想办法吧,学生自由发言。
     (2)、一只苍鹰也给小青蛙出了主意,它会怎么说呢?(课件出示苍鹰的话),一起来读一读。
     (3)、怎样才能看到大海呀?谁能学着苍鹰的样子来读读它的话,看谁学得像。这座山可高了,教师顺手在山腰间画几朵白云,如果让你去爬,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4)、青蛙的想法和你们一样,(课件出示句子)“天哪!这么高的山!”谁来读?青蛙边说边怎么做?你能学学吗?你们什么时候会这样吸一口气?现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5)、青蛙到底有什么困难呢?(课件出示句子)“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一起读读。你从哪儿感觉到它的害怕?(课件出示句子)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句子,你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你能读出那种害怕吗?(突出显示:怎么上得去呢?)谁再来读好小青蛙的话?
     (6)、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看看苍鹰是怎么说,(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第三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7)、听了苍鹰的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失望。此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教学第二部分
     过渡:正在小青蛙无比失望的时候,一只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来帮忙了。(屏幕上出示小松鼠的图片。)
    (1)、小松鼠怎么说的呢?(屏幕显示松鼠的话),谁能学小松鼠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评议:你这只小松鼠真可爱,能再有礼貌一些吗?
    (2)、小青蛙在松鼠的帮助下,有没有看到大海呢?请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4-11自然段,读后思考:青蛙是怎样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
    (3)、现在请同桌两个同学演小松鼠和青蛙,读一读他们的话,看谁读得好,演得像。要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A、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B、哪个小组愿意来表演一下?他们表演得像么?发最佳表演奖。
    (4)、这么高的山,如果你是小青蛙,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上跳,会怎么样?对,面对困难青蛙一点也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就这样,……达到了山顶)。读一读,你觉得小青蛙怎么样?那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你真是勇敢的小青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