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说课设计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说教材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它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讲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而青蛙对自己是否能登上高山没有信心。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讲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课文言近旨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课文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插图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想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贴图、青蛙头饰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情境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因素。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的情境,在黑板上贴图,让学生在表演中再现情境,在朗读中发展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真挚的感情。感悟语言文字以“情”为后盾,学生学得自主,学得轻松。
  二、导读法
    “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贯彻课堂的实在。
  三、体验感悟法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和文中的角色同体验,共感悟。
  四、想象法
    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章最后让学生想象青蛙和松鼠会说些什么,锻炼说写能力,并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五、评价激励法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交流,教师的评价应充满着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不管是教师语言、动作还是一个小小的表情,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投入、学得愉快。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青蛙
     屏显:青蛙在池塘边。你们认识它吗?(板书:青蛙)
   2、谁能说一说青蛙一般生活在哪里?(池塘、湖边)
     ●青蛙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这样设计,可以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这只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有一天清晨起床,它忽然听到一种声音。
     屏显:动画大海
     那是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蓝天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碧波荡漾,许多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板书:海)
   4、听到海浪声,青蛙就产生了一个愿望,想看看大海。(补齐板书:看)
     齐读课题:青蛙看海
   5、它能实现愿望,看到大海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就让我们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导读,首先要导之以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情感,使学生具有最佳阅读心境。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由读文。
     现在我们来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谁愿意站起来读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及难读的句子。
   3、检查字词:游戏读词
     苍鹰松鼠长期一双台阶
     善跑展翅吸气失望喝水
     一级一级歇一会儿
    ●充分体现低年级识字的重点,真正体现寓识于读、以读促读。通过自由朗读、分节朗读及纠正字音,是学生真正把课文读好,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贴图:青蛙、苍鹰、松鼠图
     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谁愿意为我们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3自然段)
    ⑴指名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⑵读后交流:
    a、青蛙对登上高山有没有信心(信心不足),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B、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吸了口凉气”说明什么?(被困难吓住了)
     (相机贴图:高山、大海)
    C、“怎么上得去呢?”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
     ●通过变换句式和语气,是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句意。了解青蛙要实现愿望就必须付出艰辛,努力登上山顶,除此之外,是没有捷径的。
     ▲相机出示:
      这是外在的客观困难。
      这是青蛙自身条件的局限。
     ▲相机指导朗读
    d、这山能不能不过呢?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苍鹰的话。
   (3)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男女生分角色读)
     ●学生对语文教材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
   2、学习第二部分内容。(4—12自然段)
    (1)同桌合作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
        相机出示
        天哪,这么高的山!
      a、让学生体会到青蛙的自信。
      b、体会松鼠的话语中蕴涵的关心、启发诱导及激励。以及青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深入体会青蛙在松鼠关爱下心情从“失望——兴奋——有信心”的变化过程。
   3、学习第11自然段。
    ①课中律动:体会青蛙上山的艰难。
     过渡语:同学们,青蛙跟着松鼠开始登山了,你们想不想也来登山呀?好,让我们也来跟它们一起跳。
     (播放登山时的旋律,请三—四名学生戴头饰扮青蛙,一步一步接连不停往前跳,其他学生青蛙叫)
    ②学生谈感受,在体验中感受青蛙登山的辛苦:累了就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结合课文有感情地读)
    ●课堂上,学生扮演青蛙,将文中的形象和实际感觉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内心体验,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毫无拘束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验角色的内在情感。抓住课堂上的最佳时机来指导朗读、感悟,体现教师一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深华。
   4、学习第12自然段。
    (1)经过千辛万苦,它们终于跳到山顶,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多媒体出示大海的画面。)
      你们看,蓝天下,沧海茫茫,无边无际,烟波浩淼,摇漾着那一种翠绿色,那种翠色美得让人目眩神驰,澄澈得又无以复加,映射着一片翠蓝色的天,美丽如画。整个海面如一块巨大的翡翠,直连到天边。
    (2)你们觉得大海怎么样?(指名说)
       你能读好最后一句话吗?
    (3)想象练说:青蛙看到此情此景太高兴了,它会对松鼠会说些什么?松鼠会对青蛙说什么呢?苍鹰飞过来会说什么呢?
    ●教师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引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师还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与课文相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五、总结全文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说)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