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七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狼为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经过,使学生懂得向狼一样凶恶的敌人,想干坏事,总是能找到借口的。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续写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最近大家都在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在你印象中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教师书写课题,指导学生书写“狼”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看课件演示,边听教师范读课文。
  (2)提问: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你已经获取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
     师小结: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课文讲的是一只狼想吃小羊,三次找碴儿,最后扑向小羊的事。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提问:回顾课文内容,刚才的问题哪些可以解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研读主题:狼想吃小羊,就怎么做?(故意找碴儿)板书:找碴儿
   2.“找碴儿”是什么意思?狼是怎样找碴儿的?随机出示:
    a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
    b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c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3..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
    第一次找碴儿
    (1)指名读,讨论:狼第一次找了什么理由?
    (2)狼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一下文中的句子?注意标点符号。
      “!”想用歪曲的事实,恶人先告状,读时用肯定的语气。
      “?”读出问句的语气。
    (3)狼说的有道理吗?请学生上台讲解演示。
    (4)师:听了狼这些毫无根据的话,小羊的表情是怎样的?课文用了哪个词?(吃了一惊)
      师:同学们,尽管小羊吃了一惊,但还是很温和的同狼讲道理,谁愿意把小羊的话读给大家?(小羊说话很温和,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些。)
    (5)请男生做狼,女生做羊,老师读旁白,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
    第二次找碴儿
     师:狼的目的没有达到,接着找了第二次碴儿。同学们自己朗读四、五自然段,与同桌讨论,狼又找什么碴儿,它的话有道理吗?
     请生回答
     师:狼的话太没道理了,连性情温和的小羊都急得叫了起来。同学们再看屏幕,自由朗读两个句子,然后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不同?
    a.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
    b.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师:让我们再来分角色读一下这段对话。(狼“气冲冲”地说,要读出蛮不讲理的语气。小羊的样子“可怜”,急得“喊”了起来,要读出认真申辩和害怕的语气。)
     生试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第三次找碴儿
     师:狼两次找碴儿想吃掉小羊,都被小羊理直气壮地反驳了,狼不甘心,又怎么样了?请大家自由朗读,回答问题。
     生自由朗读。
     师:狼第三次找了什么借口?它又是怎样做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
     其他同学帮助回答。
     师:因为它早就想吃掉小羊,先前的“找碴儿”只是装点门面,掩饰它的本来面目,而小羊的几次辩驳又事理确凿,无法推翻,于是狼揭开了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凶相。小羊没有时间来争辩。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段对话,要读出狼那种凶恶的语气。
   5.读过故事后,你有什么话想对狼和小羊说的吗?
    师小结: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要找借口干坏事的,对这样的坏蛋,我们不能太善良,要认清它们的本性,动脑筋灵活机制的战胜它。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五、拓展练习
    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呢?请同学想一想,说一说。
  六、读写结合,创新拓展。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搜集阅读一些寓言故事,组织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狼找碴儿   羊反驳
      狼和小羊   弄脏水    不会倒流   讲道理不行
             说坏话    没出生    坚决斗争
            (蛮不讲理) (温和善良)

  教后小记:
  本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精练,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都很生动,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寓意,本课教学方法以多读为主,从读中悟理,真实感受,而且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去读模仿能力也很强。表演环节设计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发现孩子们的表演天赋很高,揣摩人物的特点,语言,动作,行为等也比较到位。本课的反问句教学时应该进一步讲解,使学生理解透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