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体验扬个性 画龙点睛筑真情

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第一朵杏花》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通过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第一朵杏花》选取的只是一个小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文章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教学设计中,我们采取了读的策略,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思考。同时,我们还大胆地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开放而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读、自研,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学生在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给地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个性化的品读感悟点亮课堂,使课堂迸发生命的华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学习竺可桢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为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看杏花的孩子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齐读课题。
  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6自然段。
  生(平淡地读文):“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高兴地):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呀?
  生(异口同声地):春天!
  师(激情):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
  生1(美美地读)
  师(陶醉状):你眼里的春天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在春风的召唤下,河水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生2读
  师(伸懒腰状):小草也不禁伸了个懒腰,准备向人们展示它优美的身姿。
  生3读
  师(兴奋地):充满活力的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来到了我们身边,多么令人高兴啊!
  生4读
  师(点击CAI):你们快看,柳树戴上了绿发卡,杏树慢慢绽放了灿烂的笑容。(语言拓展)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1: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它们蹦着跳着出来寻找食物。
  生2(争先恐后地):春风吹红了迎春花、吹黄了向日葵,它们迎着太阳要比美!
  生3:春风吹开了小学生的笑脸,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
  学生兴致盎然、浮想联翩,共同勾画着一幅绚丽多姿的春景欢乐图。趁着这股劲儿,我范读了第6段,又请学生自由读、表演读、齐读本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春景之美,陶醉在这片迷人的“春色”之中。
  效果:根据中年段大纲要求,词句段的教学是中年段教学重点。在本段教学中,有以下关键词: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如何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学习词语,并懂得词语使用的准确和传神呢?我们也看到有老师在教学此段时进行了大量讲解,如:“皱”字用得多好啊!“吹皱”就是……的意思。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得体。在设计本段词语教学时,考虑到本段不是本课教学重点,且想尝试使用教师评价促进词语教学形象化的方法弱化生硬地讲解,于是便有了刚才的片段。教师通过3次评价语将词语“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形象化,同时辅以可视画面(柳枝变绿、杏花绽放),使整个过程不着痕迹且富于变化。学得扎实,自然用得灵巧。在随后的语言拓展中,学生充满想象、童真、童稚般的语言自然流泻出来。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师: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
  生:(回顾第一次对话内容)“可惜你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师: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今年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可以知道孩子今年没有错过。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师: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竺可桢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并分角色展示对话。)
  效果:对话部分和前面第6段词句教学有何不同?第6段是用教师语言使词语形象化的方式再现词语所呈现的春景画面;对话部分则不同,对话是通过填词语、用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一过程中,老师走进小组给予指导、了解学情。在展示对话过程中,教师对那些人物情感体会不准确的、填词不恰当的小组当即提出质疑,并引导全班进行思考和辨证。整个过程开放而有度,学生在填写词语、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察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师: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不同,填写的词语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却都说的有各自的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词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人物内心。)
  生1:去年竺可桢爷爷十分关心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但小男孩不能给出准确时间。今年,小男孩终于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可桢爷爷肯定特别高兴,特别惊喜。
  生2:竺可桢爷爷最后的一句问话:“是第一朵吗?”我填了“半信半疑”,因为竺爷爷做事特别认真,他要确定孩子是否真的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生3(补充道):我在这也填了“半信半疑”,我想竺爷爷是不敢相信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竟然可以等上一年,就为了看到第一朵杏花。
  生4:我在这填的是“习惯”,竺爷爷看到什么都会习惯地问准确时间,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在第一次对话时竺爷爷也是这么习惯地问的。
  师(欣喜地):老师真高兴你能联系前文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生5:在填孩子说话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肯定”,因为孩子他真的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他是很肯定地告诉竺爷爷。不像去年那样“回答不上来”。
  生6:在填孩子最后那句话时,我用了“自信”,能够等上一年,天天观察,多不容易啊!终于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一定非常自信和自豪。
  师: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
  师: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杏花美吗?谁来读?(指导朗读、动作表演,体会第一朵杏花的珍贵。)
  师:杏树呀杏树,你为什么要“捧”出自己的第一朵杏花呀?
  生(美滋滋地):我好容易才有这么一朵杏花,她非常珍贵,所以要“捧”着,把她好好保护着。
  师(为难地):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树,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献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生1:花儿应该献给竺可桢爷爷,他是科学家,为了得到准确时间,他天天等、月月等、年年等,终于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多么了不起啊!
  生2:花儿也应献给孩子,做为一个小孩子,他等了360多个白天和黑夜,也是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的。
  生3:我觉得献给孩子也可以,献给竺爷爷就更好了。孩子等了一年,而竺爷爷等了好多好多年,从没有放弃过,年纪这么大了,还坚持科学研究,很让我佩服!
  师:你的回答让我佩服。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老师觉得这多珍贵的杏花也应该献给在座的你们,你们会倾听、会思考,是学习的有心人。哪位有心人在课下查找了有关竺可桢的人物资料?(过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