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
  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
  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让学生看《秦腔》?哈哈,太超前了!说实话,我翻了几页,送人了!因为看不下去》不如改为看他写的《月迹》《丑石》等散文。』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教师唱给学生听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这一教学环节,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王老师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可见一斑。教师由“民歌中的风筝”自然引出了“网络中的风筝”,并且将“真人”带进现场,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个教学环节拓展了风筝的内涵,激荡了孩子的思维,推进了情感的生发。】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上一篇:《风筝》教材理解     下一篇:《风筝》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