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对学生的言语作品来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即使学生的作品很差也要重在激励,即使再差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言语表现上的的充分信心。一个学生的言语自尊一旦受到了伤害,那将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教师对言语的摧残,就如鲁迅说的有些批评家对年轻的作者做的,是再嫩苗地上跑马。这种肆意的践踏,所造成的恶果怎么说都不过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伤害,而是对一个前程灿烂的言语生命的扼杀,是对天才的扼杀。王老师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巧妙,她先是充分肯定孩子的语言表达,并说自己也被感染了,接下来告诉孩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句话,请注意个别地方会有改动”。这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点化,大雪无痕,如羚羊挂角。这一细节,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的智慧的爱。】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
  一、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从教学过程的推进来看,王老师确实是一个有着很强的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老师。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首先来自于她对文本的生民命化感悟和个性化处理。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她的解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她将自己整个打开,全然进入文本,让文本获得了新生。王老师心中的风筝,不仅仅是贾平凹笔下的那只风筝,而是熔铸了王老师全部人生阅历的全新的风筝。这只风筝,是放飞着“希望、自由、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因着这样的理解,王老师对文本中的一些细微的地方,才有了敏锐的洞见和发现。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洞见和发现,王老师才得以对话参与者的身份,引领孩子们去发现风筝的意义。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还来自于王老师高超的点化艺术。王老师深谙学生言语生命生长的规律,她深知,言语生命的生长,是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向着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适时的唤醒和点化。王老师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扮演的就是唤醒和点化的角色,而不是教化和教导。我们看到,她引导孩子感悟“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时抓住一些很富有感情色彩和温度的词语(如翩翩起舞、羡慕等),让孩子们反复揣摩体悟,从而带领孩子们走进同龄人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一起享受风筝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们又看到,王老师将自己和网友之间的一只“网络风筝”放到了课堂上,当“小青”老师的那首诗的出现,当诗的主人——王老师的网友“小青”老师亲临现场,孩子们一下子对语言,对风筝,有了最为真切的体验。他们读懂的不只是风筝的故事,而是人间最美的友情。我们还看到,当王老师对孩子们说:“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只轻轻一点,孩子们酝酿已久的情感便喷涌而出,饱含着真情和诗意的话语也就汩汩流出。
  《风筝》一课书的教学,王老师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亲身的读、写活动,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读写经验的感性互动。教师用自己的读写活动中的体悟,唤醒、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生发,促进他们言语生命意识的自觉形成,实现了师生间言语生命的对接。这种对接,靠的正是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召唤和回应。

  二、以视野融合为基点,巧妙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
  风筝,是一件游戏器具;风筝,是一个文化意象。对于孩子来说,放风筝,无比快乐;对于成年人来说,放风筝,显得那样的风雅。风筝维系着友情亲情,风筝寄托着对往事的怀恋,对未来的憧憬,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的追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对于风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小风筝,意蕴无穷。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建构他心中的风筝,使得风筝这个文化意象在他们的脑际鲜活起来,丰盈起来,这当是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一件事。
  解释学派哲学家加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而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野融合。达加默尔对理解的解释告诉我们,理解一个文本,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我们的自身情境和“前见”(也叫前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视野融通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这种生成,是阅读主体从各自的视野出发的,一起参与,逐渐达成融合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站在“视野融合”的高度来处理文本,通过巧妙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文化张力。在“视野融合”上,王老师着力于如下两个层面的处理:
  其一,重视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的融合。阅读就是一种理解,而“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因此,阅读,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理解。阅读文本,就是在阅读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阅读文本,也就是在阅读自我,理解自我,体验自我。因此,阅读教学,就是对世界的洞察,生命的提升,灵魂的唤醒。王老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理解”的层次非常清晰:古诗中的风筝——贾平凹笔下的风筝——民歌中的风筝——网络中的风筝——鲁迅笔下的风筝——学生自己的风筝。这一系列文本的呈现多而不乱,由浅入深,由远而近。学生在这么多的风筝中,走进了不同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了不同的风筝情怀。文本渐次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视野学生多重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文章完全敞开,把自身的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对风筝的理解,逐渐由物质升华到精神。这种理解,是真切的,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
  第二,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逐步达成“视野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对话、沟通与视野的融合。因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因为不同层次的人的学识和“前见”的不同,阅读教学中才会产生众声喧哗、多元并存的分歧与争论,这种多层次的智慧碰撞与生命经验的共享,不但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而且推动文本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重视野的重建与提升,从而由个体的特殊性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普遍性。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将自己作为对话的一分子,而不是做裁判者,始终平等参与着对“风筝”的理解,建构着“风筝”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对风筝的理解是多元的,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风筝上蕴涵着亲情、思乡、朋友情、爱国情……正是因为有了视野的不断融合,孩子对风筝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物质走向精神。他们的感悟,甚至超越了教师的预设。
  《风筝》一课,因为有了多重视野的融合,显得充满文化气息,显得大气而厚重。
上一篇:《风筝》教材理解     下一篇:《风筝》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