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价值引领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了一节校级教研课,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三袋麦子》。课上,当老师问“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中,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时,一位男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赞成小猪的做法,我觉得小猪是个美食家。再说,它的做法也没有错啊!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小猪一样做的。”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发言,而是巧妙地引导,课堂上出现了如下精彩的一幕。
  师:××同学喜欢小猪的做法,其他同学赞成谁的做法?
  生1:我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勤劳,也很节俭。
  生2:我赞成小猴的做法。我觉得小猴很能干,他把土地爷爷给他的一袋麦子变成了满满的一囤。
  生3:我觉得小牛还很会过日子,课文里说:“小牛一年以后还剩半袋麦子”。所以我喜欢小牛。
  生4:我喜欢小猴!我觉得小猴很聪明,他看到了黄灿灿、颗粒饱满的麦子,便想到它们一定是上好的麦种,于是就把麦子种到了田里。
  ……
  师:同学们很爱思考,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是的,三个小动物都非常可爱,他们的做法各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小猴的做法,更富有创意,目光更加长远,也更值得我们学习,你们说是不是?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师:(投影出示)这一天,小猪和小牛到小猴家去做客,他们惊讶地发现——(指名说)。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小猴问起了其中的原因,小猴会怎样回答呢?请同学们学着课文的样儿,把小猴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写出来。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5:小猴眨巴眨巴机灵的大眼睛,自豪地说:“你们不知道,我把土地爷爷给的那袋麦子全都种到了地里。麦子发芽了,我给它们浇水、施肥、除草。你们瞧,我的辛苦没白费,收了满满一囤麦子!”小猪听了,馋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生6:小猴抓抓脑袋,开心地笑了:“土地爷爷送给我的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我想这袋麦子一定是上等的麦种,就把它们种到地里。经过我的劳动,终于收获了一囤的麦子。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你们说对吗?”小猪、小牛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说:“对!对!你说得太对了!”
  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做法拍手叫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然而,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在解读时,对文本做出的反应并非都是正确合理的。作为教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点拨。
  在这篇文章中,土地公公看到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听了小牛的话,“点了点头”;面对小猴的做法,“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已经充分表达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时应予以尊重。当学生的发言出现偏差时,这位老师没有当即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平等交流。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随后进行的写话练习,寓价值引领于语言实践之中,使得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得十分具体,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巧妙地预设了写话练习这样一个语言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神态和动作,写写小猴的回答,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写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化了认识。形式新颖,匠心独运!
  如何在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巧妙地实现价值引领,这位年轻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