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小稻秧脱险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