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阅读导语】
  贾志敏老师是原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校长,我国小语教坛著名的特级教师。当前的一些“教研课”过于虚浮、华而不实,而贾志敏老师在杭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观摩会”上的一节阅读教学展示课语文味浓,训练扎实。相信你看了以后对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会有更深的感悟。
  (教师简说成语故事的特点,然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熟知的“画蛇添足”、“走马观花”、“望梅止渴”、“惊弓之鸟”等成语。教师板书课题后范读课文,随后让学生学习“羸、郊、弦、愈”等九个生字。板画“弓——弦——箭”的形状,重点分析“羸”“郊”二字的形义;学习“郊”字时,先板书“交”字,让学生在“交”的左边和右边组字,同学们先后组成“姣——咬——校——绞”和“效——郊”等字。初步学习理解“愈合”、“大吃一惊”、“孤单失群”三个词语。)
  【近年的很多展示性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大多重在课文内容的所谓“感悟”和讨论上,对字词的学习大多一晃而过,极端淡化。而贾老师的字词学习先后用了近20分钟时间,且形式多样:看拼音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用版画形式图解生字,声旁字左右加部件扩展组字,笔画繁杂的字进行笔画分解和书写等。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基础,我们对此是万万不能“一晃而过”的啊!】
  (学生朗读课文)
  师:整个故事情节就是以更羸和魏王两个人的对话展开的。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在这篇课文里是很典型的。对话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说“”(提示语在前面)
  2、“”×××说“”(提示语在中间)
  3、“”×××说(提示语在后边)
  另还有在特定条件下省略了提示语的,但不能因此而产生歧义。
  这三种形式中“说”的后面应该加个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呢?
  (学生经过讨论,说出了这三种对话形式“说”的后面应分别加上冒号、逗号和句号。教师给予肯定,并提示了三个“说”的后面所加标点符号的各自作用,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里对话的句子,看看他们各属于哪种形式?
  (学生先后寻找并读出相应形式的句子。)
  【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教者根据这一写作特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和训练重点应该说是很准确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者首先让同学们认识主要的三种对话形式,然后给三种对话形式中“说”的后面分别加上相应的标点符号,最后还让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并读出相应形式的句子,这样的训练是很有层次感的。以上的学习尚属于对“对话形式”的认知层次。】
  师:“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把这句话变成第一种形式该怎么说?
  生1: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如果把这句话改成第二种形式该怎么说?
  (三个同学进行不同的变说,经过师生讨论,最后认为这样的变说比较恰当——“大王,”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谁还能换成第三种形式?
  生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师:其它的句子还可以怎么变换?
  (学生先后把其余的几个对话形式进行了提示语分别在前中后的变换。)
  【变换原来的对话形式,这使训练的重点上升到初步的创新层次。】
  (以上是第一课时)
  (生齐读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教师由“射箭能手”引出对“手”的特定含义的讨论,又通过让大家列举“水手”、“神枪手”、“弓箭手”、“杀手”、“猎手”等名词,加深了对“手”的含义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作了如下的扩展练习——)
  1、更羸是手
  2、更羸是能手
  3、更羸是射箭能手
  4、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5、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6、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这一教学片段从认识“手”的特殊含义开始,逐步地引导同学们理解该句的多重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词和句的训练都是非常到位的。对词语“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及语素“能”的限制意义的理解,这也为后面更好地认识更羸其人其事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说到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我便想起了两个人——
  (教者先由《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引出了飞将军李广箭法高超、臂力过人的故事。由中国的神射手又说到国外的武艺过人,劫富济贫的好汉罗宾汉,与人比试箭法时,他人先射,一箭就射到50米开外的靶子正中心。而罗宾汉不慌不忙,跨马弯弓,一箭射去,正射在该箭的尾部,并重重地嵌在靶子的中心。由李广射箭的臂力过人和罗宾汉射箭的百步穿杨引出了如下的结语——)
  师:更羸和李广、罗宾汉却不一样,他根本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看他多厉害呀。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大家认真地读课文。
  【运用人物对比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悬念性,能使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深入地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教师用逐句的完形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有一天,更羸随魏王去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说他(),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
  (师生讨论,相互补充,作了如下的补足式概说——)
  有一天,更羸随魏王去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便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在说通的基础上,教师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概说。)
  【教者采用的这一完形填空方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概述课文的训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二是通过概述又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课文工笔式的表达方法——人物对话。“简”是为了体会“繁”,这也是教者的匠心所在。】
  师:你们不但说得对,而且说得很好。(指示如下板书)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有一天,更羸……于是……果然……掉下来。
  黑板上的这两句话之间加上什么词可以使它们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生1:在第一句前面加“说”,在第二句前加“是因为”。
  (该生加上有关词语后连起来读)
  师:加得不错。哪个小朋友能先说下面这句话再说上面这句话?
  生2:因为有一天,更羸随魏王打猎……大雁从半空中掉下来。所以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由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添加关联词后组成一个更大的因果句群,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驾御能力。由繁而简,或由简而繁,这就是语言训练的辩证法。】
  师: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后边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我请一个小朋友把这段话读出来。
  生1:“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上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师:好!这段话写了四个意思——
  1、观察(仔细)2、分析(入理)3、推理(合情)4、判断(正确)
  谁能把这段话中的四个部分作分析,指出什么地方是“观察”,什么地方是“分析”,什么地方是“推理”,什么地方是“判断”?
  (学生在板书的该段语句中用段线划出相应的语句,教师又据此进行逻辑引读——)
  师:更羸“观察”到什么?
  生:(读)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他是怎样“分析”的?
  生:(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于是他又怎么“推理”?
  生:(读)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这么一来,他就作出正确的“判断”——
  生:(读)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师:再读一遍,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生自由读课文)
  师:再读一遍,能不看书更好。(学生尝试背读课文)
  【更羸之所以敢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来源于他细致的观察,入理的分析,合情的推理。因而,教者在更羸最后向魏王解释原因的这一段学习中,对“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要义以及在语段中的具体呈现内容引导学生们作了对应的分析。教师还采用“逻辑引读法”分别对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引读,以加深对这四者及其关系的理解。这样的教和学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地推理和正确的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