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