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备课随想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句句都是经典,连我都想亲自去看看。这哪里是在介绍一只不起眼的昆虫,介绍别人的家呢?这分明是带着朋友(读者)在参观自己的家嘛。而法布尔,一定经历了这个家的选料,建造,内部装修等整个过程,也在全过程中和主人攀谈,交往,成为知己。他对蟋蟀建造洞穴是了然于胸的,因此才能让这住宅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我不禁想到人类世界。新家装修后带着朋友来参观,先引入门后,任由友人环游一圈,自由看看整个居所。之后是整体装修风格的介绍:您看看我这家是欧式的,我这里是中式的,我这是田园风格,我这是西部风情……随即,带着友人有序参观各个厅堂处所,厨房厕所等均无一遗漏。逢着有特色的房间,一定多停留片刻:您看看这里的设计,那叫一个用心;您看看那里的安排,那叫一个人性化。某个细节也正是全家的亮点,定要重点引导友人驻足观瞧。最后问一句:怎么样,觉得如何?

“妙”在法布尔就是这么做,这么写的。先总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择住宅;随后从“门”到“平台”再到“屋内”逐一介绍。读者不禁会问:这么伟大的工程是怎么建造的呢?法布尔似乎知道大家共同的兴趣点,不等你问就自己作答。他介绍了建造所需的时间,建造的工具,建造的过程。哇,言意已尽,剩下的就只有参观者(读者)自发的赞叹了。全文之“妙”就体现在于这份自然而全情的投入上。

似乎到此就解读完毕了。可是我的心里又出现一个巨大疑问:法布尔,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有趣的事呢?例如“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你真亲眼所见?又如“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你怎么就这么肯定?“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难不成你也欣赏过这天籁……我心中留存太多的疑问。好文章,总是留给人无限遐想和不尽的思考。好文章,又总是在细细品读之后留给大家妙赏的契机。几乎在思考的同时,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文字跳将进来“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从“儿童时代”到了“现在”,法布尔几乎走完了人生的历程,期间经历了多少的变化,不变的是独特的兴趣。这兴趣就是支撑他观察,写作,生活的不灭信念。

掩卷沉思:一个充满童真的人浮现了,他忘情地伏地观察着眼前的草虫,屏息凝视,和大地融为一体。蝴蝶以为他是一截树桩,停落下来休憩;蚂蚁以为他是巨大的食物,呼朋引伴地前来搬运;轻风为被,黄土为床,他的世界中只有钟爱的草虫。瞧,一只蟋蟀正在往洞穴外推土呢。这一切,凝固在大自然中,凝固在人类的历史里,凝固在我的脑海中。草虫就是他的生命,爱草虫,爱自然,爱这自然中的万物,爱自己无以替代的生命。我终于懂了,法布尔,正如他所说的──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他书写的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于是,这节课,我打算这么上:

首先,让儿童倾听蟋蟀的鸣叫引入新课,随即让儿童看蟋蟀的图片,加上一段格式化枯燥的描述:蟋蟀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一个熟悉也陌生的朋友登台亮相了。

重点还是来了解这小生灵的洞穴是怎样的吧。请儿童自由阅读全文,之后谈阅读感受。这如同带儿童参观新居,请他说说:你觉得这个家怎么样。初读课文,我的目的在于留存印象。预想中儿童的表述千奇百怪,其中不乏描述人类住宅的词汇,话语,很自然地让人感受到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大量采用的拟人手法。再次强调,这是不需要教的。但我不能在此止步,初读,我要带着较为具体的阅读任务,让读更为有效。我想设计一个关联对比:人的住宅有厅堂,卧室,走道,墙壁……蟋蟀的住宅里有什么呢?带着这样的关联对比任务,驱动儿童第二次和文本接触,同时也进行一个微型的练笔和表达。

原来,蟋蟀的住宅是这样的有意思啊。两轮读书后,儿童能有这样初步的感受。接下来,就要进入具体段落的“妙赏”啦。中年级,我希望儿童的段落学习能更加扎实一些,从学习段落的言语表达中感受语言的表现形式,体会作者蕴含在语言中的情感,学习作者如何表达并尝试练习表达。相对全篇来说,段落是微观的,适合儿童自学。因此在环节设置上,我提倡以儿童自选:选择一个段落,这段中描写的蟋蟀的住宅最像人的住宅;儿童自读:自己尝试读懂,哪些地方和人的住宅相似,哪些地方就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儿童自悟:自己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想一想,作者如何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在交流汇报之后,我会让儿童沿着“有趣的表达”这条线索继续感受,探索,实践。我提供法布尔的两个更加生动的片段描写,让儿童做同类阅读,加强对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堆牛粪的周围,竟出现了如此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场面!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的探险者们,开发起金矿来也未曾表现出这般的狂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