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之二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生:读“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捐赠器官这样一件重要的事,父亲却认为是平平常常,理所应当,很平静,这是一种——(生:很伟大)是啊,这是一种很伟大的表现啊!来,我们用平静的语气来把这种伟大读出来。预备齐。
  生:齐读:“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很好,父亲是平静,琳达是哭喊。我想问一问:父亲和琳达在“天壤之别”当中谁的表现是“天”?谁的表现是“壤”?
  生:父亲是“天”,琳达是“壤”。
  【这是第一个回合的“天壤之别”,一个“哭喊”、一个“平静”,多么鲜明的对比。教师引领孩子们反复诵读,进而体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深入感悟文本打下了基础。】
  师:我再问一个问题,琳达她爱自己的父亲吗?
  生:爱!
  师:父亲他爱自己的妻子吗?
  生:爱!
  师:两者都是爱,怎么会有天壤之别?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想一想。(学生思考)(师用商量的语气)两个人商量商量,交换交换看法?
  生:(小声讨论。)
  师:好,同学们,琳达爱母亲,父亲也爱自己的妻子,两者的爱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生:因为他们的爱很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因为琳达是不舍得,她父亲是让自己的妻子……(语塞)
  师:没讲清楚,心中有话没讲清楚,是不是?
  生:琳达她是爱母亲,所以她不让爸爸捐母亲的角膜;爸爸也是爱妻子的,他却要捐。
  师:也就是爱的方式不一样,往下想——怎么不一样呢?你说。
  生:因为琳达不舍得让医生肢解自己的母亲,但是琳达的父亲认为如果他的妻子的眼角膜能帮助别人,这样他的妻子死得有意义。
  师:琳达想的是谁啊?
  生:自己的感受。
  师:“妈妈完整地来,也应该完整地去。”——是自己的感受。父亲想的是谁呢?(生接:别人)你说。
  生:是两个人。
  师:是两个人?——是什么?(生接:是盲人)是盲人,是他人。只想自己——这个爱是“壤”;父亲想到了别人,帮助了别人——这种爱是“天”。只想自己——那种爱我们可以管它叫“小爱”,那么父亲那种爱呢?不但爱自己的家人,还爱别人——那叫(生齐):“大爱”。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父亲的大爱之言吧!预备齐。
  生:齐读:“你能给予他人的(师打断:我发现有同学还读“ɡěi”呢,重读)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我为这一环节喝彩!”天壤之别”的背后,藏着“爱”——深深的夫妻之爱和母女之爱——这是一种挚爱。不一样的是“小爱”和“大爱”。这一点,很容易被学生所忽略。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金铭从文本表层深入内核,挖掘出了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金铭在看起来并不深奥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冲突:“琳达爱母亲,父亲也爱自己的妻子,两者的爱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了文本。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理解了文字背后藏着的东西。文本的崭新意义,从师生的心灵深处生长了出来!】
  师:在文中,除了父亲跟琳达的爱有天壤之别,还有谁跟琳达的爱也有天壤之别?
  生:琳达的女儿。
  师:琳达的女儿是吧,来,你把文中第八小节读一读。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好,读到这可以了,读到这温迪的表现已经出来了,她——(生齐接:热泪盈眶)走过去——(生接:紧紧地拥抱外公)可见温迪怎么样呢?
  生:非常高尚。
  生:可见温迪被外公感动。
  师:好,感动——她理解了。来,你和老师读后面的话,你来读温迪的话,好不好?
  师生分角色读:
  生: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这令你骄傲吗?
  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的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从温迪母女俩的对话当中你感到温迪怎么样呢?你说。
  生:温迪有博大的胸怀。
  师:是的,这胸怀很博大,如果也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温迪的态度,你会用哪一个词呢?
  生:热泪盈眶。
  师:热泪盈眶——可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最边上那个女同学。
  生:温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
  师:一个词。
  生:骄傲。
  (师板书:骄傲)
  【这是第二个回合的“天壤之别”.】
  师:琳达的父亲是平静的,琳达是哭喊,女儿是骄傲,是热泪盈眶。在这前面的表现当中琳达都是天壤之别的什么啊?(生接:壤)琳达有没有什么表现也能成为天壤之别的“天”,也是那种无私的大爱?(生沉默)琳达做了什么也能让她的行动成为天壤之别的“天”。
  生: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
  师:这是谁的表现?(生接:温迪)我问的是琳达。
  生:她捐献了父亲的角膜。还捐献了女儿温迪的角膜。
  师:她同意把女儿的角膜送给别人。看屏幕,听老师读。
  [这是第三个回合的“天壤之别”!如果说前两个“天壤之别”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理解,而此处,则容易别学生忽略,因此教师在此处轻轻一点,让学生有恍然之感。这就是教师的点化艺术!]
  师:(配乐张维良《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停顿许久,缓缓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孩子,这样一位善良可爱的孩子,十四岁,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你是母亲的话,这个时候,你一定会非常地——
  生:伤心。
  生:痛苦。
  生:难过。
  师:伤心、悲痛、痛苦。琳达作为母亲她要比大家还痛苦,还伤心,还难过。可是这个时候她怎么做的啊?(继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师:(指一神情专注地学生)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小温迪的母亲琳达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师: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生:读信: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学生将“有幸终生”处读错了断句,老师纠正并示范)
  师:这样一封信,听一遍怎么能够啊?谁愿意再读给琳达听一听啊?
  生:读信。
  师:同学们,从这封信当中你读出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生沉默)你看“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生:善良的心。
  师:一颗善良的心,还分享了什么?
  生:她的角膜。
  师:是啊,此情此景让我们为温迪、为琳达感到骄傲啊!让我们感到感动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配乐(张维良《真》)有感情地读信。
  【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是看了这段实录,我被深深打动了。被文中的善良的人们的质朴而伟大的品质所打动,被师生在课堂的真情流淌所打动,被孩子们深入到位的感悟所打动。语文课上,我们不刻意追求感动,但是当文字深深地打动着师生,当孩子们的表现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时候,这样的情感,是美好而质朴的。我愿意看到语文课堂上质朴的感动!】
  板块四:
  师:同学们,琳达、温迪、父亲、母亲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想到是他人。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人。
  (投影出示照片,配乐张维良《真》,声音低缓地。)同学们,照片上这个小女孩叫小杨帆,就在69天前,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院离开了我们,小杨帆的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留的最后一张相。杨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给了两位盲人。小杨帆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爱心。
  躺在病床上这个大姐姐叫王聪聪,是我们东营市一中高一的一名学生。去年,她患了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一边跟病魔顽强地斗争,一边让她的父亲在角膜捐赠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说:“如果我死了,我要让我的角膜使别人重见光明,让他们能够看到五彩绚丽的世界。”正是在他们、她们的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哈尔滨医科大学600多名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庄重地在器官捐献申请书上也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让我们最感动、最可敬的人。同学们,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更加光明、美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