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之二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下课!
  【这个板块的拓展,显然是必要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适度拓展,又是对文本意义的再度升华。】


                    张祖庆老师评《永生的眼睛》

  『总体感悟』
  金铭说这节课是他的“处女课”,是有一定的语境的。在近1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想他不可能连一节公开课都没有上过。他特别看重此课,大约源于对语文有了自己的体认,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读,对教案有了独立的设计!因此,说此课是处女课,是颇为贴切的。一口气读下来,直觉告诉我,这节课确实值得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这些天,利用零星的时间,边感悟,边敲打,遂有了如下文字:
  一、文本解读:儿童视域与教师视域的融合
  解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而比较准确的解读,就不会有精彩的设计。语文教师如何去解读文本?窃以为要在儿童视域与教师视域的融合上做文章。解释学派哲学家加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而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野融合。达加默尔对理解的解释告诉我们,理解一个文本,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我们的自身情境和“前见”(也叫前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视野融通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这种生成,是阅读主体从各自的视野出发的,一起参与,逐渐达成融合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金铭始终站在“视野融合”的高度来处理文本,通过巧妙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意蕴,使得整个课堂充满张力。
  从对文本解读的阐述以及教学过程的推进来看,金铭老师确实是一个有着很强的解读能力的,这种解读能力具体体现解读视域的恰当和在言语感悟力的敏锐上。
  我始终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基于儿童立场的感悟。金铭先将自己作为儿童,将儿童阅读这个文本有可能达到的解读水平和困难做充分预设。有了这样的预设,才会在教学的推进中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引领孩子们逐渐逼近文本的主旨。但是,教师若光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看到,金铭又重视了以教师的视域来解读文本。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这解读,融入了自己对角膜捐献的理解。因为多次阅读,金铭在文本中披沙拣金,终于发现了解读此文的密码——“天壤之别”。这发现,犹如哥伦布之于发现新大陆,整个教学设计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而显得生机蓬勃。因着这样的发现,金铭对文本中的一些细微的地方,才有了更为敏锐的洞见和发现。“虽然温迪和父亲对待父亲的死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深沉的爱”。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洞见和发现,金铭才得以对话参与者的身份,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和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
  (此处省去最重要的,论坛不同意我发上来的312个字)
  《永生》一课的教学,金铭老师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亲身的读、写活动,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读写经验的感性互动。教师用自己的读写活动中的体悟,唤醒、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生发,促进他们言语生命意识的自觉形成,实现了师生间言语生命的对接。这种对接,靠的正是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召唤和回应。
  二、教学过程:人文精神与言语工具的统一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成为“家的主人”,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在文本解读中,金铭很是大胆地提出了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教材编者给这篇课文一个怎样的任务呢?多个版本的教材均在四年级收录了《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这说明教材编者认为这篇课文很重要。确实,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这篇文章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方面的价值存在。那么编者究竟想通过这篇课文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以为一是认识器官捐献这种有意义的行为,感受琳达的骄傲。二是承担作为课文的例子功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我以为一是最主要的任务。因为,要是单纯借鉴表达方法,训练语文能力的话,比这篇文章写的好的多的是。也就是说,在本课中,人文性的东西应该更进一步得到张扬。”
  这样的认识,显然是难能可贵的。金铭不忌讳被人说成大唱“高调人文”,他以为,张扬捐献角膜中蕴含着的生命意义,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看到的整个教学过程,金铭时时处处都在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从“天壤之别”的三个层次的理解,到课外资料的适度拓展,让孩子们对于捐献角膜这一赋予生命以全新意义的行为,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金铭的本意,并不是让今天的孩子也加入捐献角膜的行列,而是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行,本课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更为可贵的是,在张扬人文精神的同时,金铭始终不忘记这是在学“语文”。“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精神的传递,不是靠灌输讲解,而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的。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生:挚爱。  师:一起读。(学生扯着嗓子大声齐读)读得轻柔一点——齐读啊,不见得声音那么高,整齐就可以了。来,预备读。(学生读得声音低沉)唉,别那么低啊,自然的声音最好听了,来,读。(这次学生读得较好)  师:非常好。我想问一问,你挚爱的人都有谁?  生:我的妈妈、爸爸、奶奶、爷爷。  师:看来妈妈跟你最亲、最近,把她放在第一位了。是吧?你说(指向另一名学生)。  生: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叔叔、阿姨。  师:唉呦,你还要往下说好多。看来都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是吧?请坐。那这个词跟热爱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一般我们说热爱,是热爱什么?  生:热爱学习。  生:热爱祖国。  生:热爱大自然。  生:热爱劳动。  师:热爱家乡。  生:热爱家庭。  师:那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思考后)热爱是喜欢某个东西,可是挚爱总是和谁最亲密。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生齐读)非常好,自然的声音。看下面这个词。片段二: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我看他很会学习,待会再来读,有信心读好吗?(生点头)太棒了,我们从刚才两位好朋友的读中你感到琳达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非常的生气。  师:如果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琳达的表现,可以选哪一个词?  生:含着泪水。  师:这是她的理解,你呢?  生:哭喊。  师:哭喊,来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同学们,我冲着父亲哭喊,为什么不是哭着说,不是哭叫,而是哭喊呢?为什么?
  细细读读着这些片段,我们不难品到流淌着的浓浓语文味。语文的味道从哪里来?从学字学词的扎扎实实中来,从重点语句的层层锤打中来,从文本意蕴的潜心涵永中来。倘若没有了语文味,那么我们的课堂和品德课堂有什么差别呢?语文味,是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精心“烹”出来的,它需要文火慢炖、精心料理。
  三、深度追问:阅读自由与语用能力的欠缺
  金铭的这节课还存在什么遗憾?我似乎一时讲不清楚。我只是朦胧地想到:在汉语这一无垠的大海中,浪花点点,贝壳多多。语文老师,要领着孩子们畅游大海,感受游泳的乐趣;要带着孩子们漫步海滩,拾起美丽的贝壳。教师发现琳琅满目的贝壳,然后捡起来交给孩子们细细欣赏,是一种策略;教师只将孩子们带到海滩,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欣赏美丽无比的贝壳,这又是另一种策略。我还想到:汉语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就像干国祥老师所说的,“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热衷于引导孩子走进故事,却很少带着孩子们走出来,透过纷繁的词汇,去研究词汇本身的魅力,进而感悟汉字的“伟大”。这如何让孩子们感悟“伟大”?不是靠教师激情澎湃的演讲,更不是靠一次次单调枯燥的练习。而是师生一起“要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必定如一个优秀的导游,将游客(学生)带至风景点(文本),然后让他们静静地欣赏,让他们自己去领略风景(文字)的妙处,获得默然心动的启悟。我还想,我们的语文课,如何给孩子们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还孩子们阅读心灵的自由?(比如,在整体感悟的环节,能否给孩子们更多谈读后感受的机会?)如何让孩子们在静静的阅读中,自己去感悟文字的魅力,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更多的内涵?(比如,很多意味深长的文字,能否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其妙处?)如何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更多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比如,能否引导学生思索:课文首尾都提了到14岁,是偶然呢,还是必然?)……我还想,我们的语文课,如何将“语用”能力训练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说道:“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述,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没有第二种表达。它需要的是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理解。”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个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显然已经被很多专家(包括王荣生)所认同。在本课的教学中,如果从“语用”的角度去考察,显然还存在着某些缺陷。“语用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语文审美”能力,李挺扬说过“语文王国最根本的矛盾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矛盾,能够真正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规律是美的规律,所有话语,一切文体,以及语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种格式安排,语气停顿,甚至非语言因素的包装点缀等等,在表达内容/接受信息的交际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美的规律的制约和检验”。我的理解,所谓的“美的规律”就是言语表达的适切性,因此,语用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欣赏发现文本表达的适切性,并从中学习表达,适度迁移。从这个角度去考量金铭的课,我以为是有所欠缺的。我在想,学生在学习了三个人对待角膜捐献这件事的态度“天壤之别”后,能否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上来叙述这段历史。站在父亲的角度,谈自己/女儿/外孙女对待角膜捐献的态度之“天壤之别”;站在琳达的角度,谈自己/父亲/女儿对待角膜捐献态度之“天壤之别”;站在温迪的角度,谈自己/外公/母亲对待角膜捐献态度之“天壤之别”,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必然得以激活,学生势必会揣摩并适当迁移文本的表达形式.同时,这叙述已经带有个性化创造色彩,是一种站在当下立场去追溯往事的叙事策略。这样的训练,不是很有意义吗?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来尝试这一课——当然,肯定会借鉴金铭的很多成功的设计。以上意见,仅供金铭和各位参考。语文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朝前走——愿与金铭以及热爱语文的朋友们共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