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进行朗读并理解:
    (1)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3)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三、品味题目寓意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2.补充季老先生的相关资料。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3.抄写本课词语。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鼓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侣娱趟诵”四个生字,会写“侣娱悉”等12个生字。会写“娱乐背诵毫不犹豫熟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八段。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学习运用假设、反问、比喻等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小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
   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同桌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作者为什么选择书呢?
   2.指名读课文的第五段。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3.作者是怎样反复读书的?
    (1)指名读课文第七段。
    (2)画出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我还会,最后
    (3)师生接读,理清构段方式
    (4)练习背诵,学习作者读书方法。
  三、关注表达方法,学习写法。
   1.出示作者小资料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的热情洋溢的献辞。这篇献辞热情洋溢,很令人受到鼓舞。我们来看,这篇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探究表达特点
   (1)课件出示第一段:
      作者在这里先问,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进行回答,这样的写法是设问。如果你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可以学习用这种方法,举例来说,学生举例。
   (2)第五段中的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它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出示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①指名读,这个句子把书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这样写,让人感到很亲切。)
     ②仿照这样的句式,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四、作业设计
   1.抄写句子和词语。
   2.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的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从课题处你觉得文章写什么?(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谈一谈读书收获。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将书比喻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小时候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关注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比喻句。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
  六、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有感情朗读,背诵。
  七、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回顾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名人读书的故事,明确读书的重要性。
   2.回想自己读书的故事,结合自身实际,谈读书的重要性。
   3.结合自身实际和名人读书经验,整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课前准备
   1.搜集名言关于读书的名言
   2.回顾自己的读书故事
  教学过程

  一、明确自己的读书主张,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
   1.小组内交流,读书有什么好处,结合搜集的名人名言和自己的读书故事进行阐述,教师巡视检查、督促。
   2.指名全班交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