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陇原千秋基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远程教育工程架起了贫困学生通向世界的“桥梁”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食堂愉快用餐 生动活泼的中小学生课堂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以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这个东西狭长的省份,曾孕育伏羲女娲人文始祖,曾有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河西走廊水草丰美,也有军事要塞见证历史。

  亲如兄弟姐妹的各族儿女,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甘肃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甘肃——这片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古老土地,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低,综合实力不强。

  然而,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上,甘肃各族儿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穷省办出了大教育,为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千秋基业。

  “两基”,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0年10月21日上午,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一个不大的会场里坐满了人,人们脸上流露出焦急的神情。当省政府“两基”验收评估团负责人在会上庄严宣布东乡县“两基”工作通过了省级检查评估验收时,会场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会场外礼炮齐鸣,欢声雷动,整个县城沸腾了。

  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全县海拔1735—2664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387毫米,全县28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自然条件严酷,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面对东乡县的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严峻形势,近年来,东乡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优先保证教育支出,教育支出达到全县总支出的1/5,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教育发展的基础、活力和后劲显著增强。

  与东乡县一道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还有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玛曲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这4个都是少数民族县,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成了共同特点,被人们称为“‘两基’攻坚的硬骨头”。

  随着这4个县“两基”通过检查验收,全省87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惠最直接、最广泛、利益影响最长远和深入的领域之一。

  然而,为了这个梦想,甘肃各族人民整整期待了30多年,也为之奋斗了30多年。

  让时间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令人欣喜的消息像一阵阵春风不断吹过陇原大地,也在陇原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举全民之力、兴旷世伟业、惠及全省人民的“两基”大会战。为实现“两基”目标,甘肃各族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

  近30年来,从陇东高原到河西戈壁,从黄河之畔到甘南草原……45.44万平方公里陇原大地上,“两基”攻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族儿女放飞着“两基”的梦想。

  艰难起步、务实规划、全面推进、全力以赴、最后冲刺。人们通常把甘肃的“两基”历程划分成这样五个时段:

  从1980年到1985年,甘肃“两基”艰难起步,全省23个县(市、区)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开始至1990年,甘肃省科学规划“两基”攻坚,全省有44个县(市、区)普及了初等教育,8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基”迈上了依法推进的历史进程;

  从1992年至2000年,甘肃全面推进“两基”攻坚,全省81个县实现了“普初”目标,全省有50个县(市、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省实现“两基”的县达58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79.68%;

  从2000年至2007年,甘肃全力以赴实施“两基”攻坚,至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79个,全省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

  从2007至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也控制在5%以下。

  在实施“两基”的奋斗历程中,总有一些日子让人难以忘怀。

  1988年至1990年,甘肃省政府史无前例地先后在平凉、武威、酒泉等地召开了六次大规模的集资办学现场会议,在全省范围内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集资办学的生动局面。几年时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学生纷纷走出了黑窑洞、破庙宇,用上了新校舍。群众高兴地说:“砖瓦房,白粉墙,五星红旗迎风扬,娃娃进了新学堂。”

  2003年金秋时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2007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

  中国政府吹响的西部“两基”攻坚号角高亢激昂!甘肃“两基”进入了冲刺阶段。

  为推动“两基”攻坚,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两基”攻坚会议,省政府与各攻坚市、县签订责任书。省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现场汇报交流会,全力推动“两基”攻坚工作。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安工程……一大批工程的实施,为甘肃“两基”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甘肃“两基”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都会感慨地说:“新世纪初的10年来是甘肃农村教育投入最多的时期,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在攻坚时刻,党的教育惠民政策让甘肃如沐春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2006年,全省87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692所学校的406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了免除学杂费这一党的阳光惠民政策,262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领到了教科书,53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

  义务教育新机制的实施,对“控辍保学”是强有力的促进,当年全省就有3.8万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以前,每学期开学我都很犯难,既要为收取学费的事而费心,又怕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新机制改革实施以后,学校公用经费有了保障,再也不用为经费的事发愁了。而且,现在上学不收钱了,老师们劝返辍学学生时腰杆硬了。”谈起新机制改革的好处,陇南市一位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校长感慨地说。

  2007年,“两基”攻坚还剩最后8个县。这8个县中有7个少数民族县,“县贫民穷”是这8个县共同的特点,校舍、师资不足,辍学现象严重。甘肃“两基”的这场收官战役格外艰巨!

  这8个县“两基”攻坚工作得到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也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省教育厅出台了“一县一策”帮扶政策,发动各方面力量对8个县的“两基”攻坚给予帮扶,成为甘肃“两基”攻坚的一大亮点。

  2008年,广河县、和政县、卓尼县实现“两基”;2009年,宕昌县实现“两基”;2010年,碌曲县、玛曲县、积石山县、东乡县实现“两基”。至此,甘肃“两基”收官之战圆满完成。陇原儿女用辛勤劳动和汗水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两基”答卷。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为甘肃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树起了一座千秋基业的里程碑,为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万千之力铸就教育基业

  “两基”目标的实现,对于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而言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201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仅为7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353.6亿元,全省尚有348.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08元。全省87个县(市、区)中的绝大多数县(市、区)财政不能完全自给,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更是严重入不敷出。

  经济的硬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为了实现全省人民共同的教育梦想,教育的投入却逐年增长。甘肃省级财政千方百计确保义务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中央转移支付、工程建设项目和省级教育经费优先满足教育特别是“两基”攻坚,地方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在长期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两基”都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才保证了“两基”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近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兴省、兴市、兴县战略,全力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优先安排教育,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教育,在政策优惠上优先考虑教育,特别是把“两基”作为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促进“两基”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层层签订责任书、“双线三级”责任制、“一县一策”帮扶制……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调动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变压力为动力,变难点为亮点,强力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激发起甘肃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攻坚克难、如期实现“两基”的信心和决心。

  1989年8月10日,榆中县作出了《关于开展集资兴学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积极集资办学。在决定作出的第二天,榆中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集资办学广播动员大会,全县设立28个分会场,时任榆中县县委书记的石宝士在大会上郑重地说:“要想穷变富,只有靠教育!”短短数月,全县集资403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无疑是个奇迹。时至今日,榆中集资办学的故事仍然在甘肃广为流传。

  榆中县集资办学的的故事是甘肃省在特殊时期“两基”攻坚的一个缩影。“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成为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时代强音。从各级党政领导,到广大干部、教师;从当地干部、群众到在外工作的民工、教师、干部;从本县企业家、经营户到县外、省外、国外的仁人志士;从宗教上层人士至各界信教群众;从古稀老人到稚幼孩童,全社会都在为教育献计献策,捐资出力,人人为教育尽心尽力,作出了无私奉献,一箪食、一瓢饮、一元钱、一个蛋、一根木、一片瓦,无不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怀和支持,镌刻着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的责任。“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家长苦供,亲友苦帮,孩子苦学”,是这一时期广大贫困地区办学的形象描述。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说:“今天,甘肃教育事业能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也是人民苦心、甘心支持的结果,是千百万人民的艰苦创业为甘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人民群众投入到‘两基’攻坚的历史洪流中,捐资金、出劳力,为学校建设提供方便,用自己最质朴的行动为教育奉献爱心。”

  实施“两基”攻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牵动整个社会的惠民工程。相关部门鼎力支持教育,为“两基”一路绿灯;民营企业家为教育倾囊相助;乡村干部、教职员工,为每一个未脱盲人员、为每一个辍学孩子奔走在山乡小道上。而一系列重大教育民生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两基”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