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每一颗稚嫩的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20多年来,内地新疆高中班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新疆学生进入内地学习生活。他们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雨露滋润,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特别是内地高中班的班主任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温暖着那些新疆孩子。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内地高中班优秀班主任事迹”栏目,展示他们的风采。  

  ■本报记者 宗河

  上海交大附属中学有个“国宝”,就是新疆班的孙国保老师。爱生如子、无私奉献……这些溢美之词,放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过分。

  教师、父亲和半个医生

  十五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千里之外的异乡求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孙国保少年求学在外,对此感同身受。更何况这是一些生活环境、习惯、风俗、语言不同于汉族孩子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他的心里,早就给自己的角色定了位:教师、父亲和半个医生。

  食堂饭菜是否可口,宿舍的热水供应是否正常,换季节时被褥是否温暖……孙国保对学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在这些少数民族孩子初来上海的时候,他首先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新疆班学生到上海后,对于上海的气候、水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感冒、头痛、发热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学生。自从承办新疆班以来,孙国保进医院的次数便多得难以计算。每逢学生生病,孙国保都要亲自陪同去就医。有一次,维尼热生病,孙国保陪她到医院去打吊针到深夜,维尼热对孙国保说:“老师,您真的很像我爸爸。”

  俗话说,久病成医。出入医院的次数多了,见过的病例多了,孙国保的医疗知识也丰富起来。他打趣地说:“我也是半个医生了,你们以后就叫我孙医生吧!”

  校园里的“新疆通”

  在孙国保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一本新疆地图册。这本地图册已经比较破旧了,可以看出主人使用频率之高。孙国保对新疆的山川风物、人文地理的了解之多之深,常常令新疆来上海参观的同行们感到吃惊。

  在接手新疆班之前,孙国保从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和新疆有什么关系。可是,缘分就这么不可思议地把他和新疆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他找来所能找到的有关新疆的资料,开始研究;遇到有关宗教的问题,向民宗委的同志请教;平时不爱看电视的他,只要发现介绍新疆的节目就马上观看。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孙国保先后多次到新疆,详细了解新疆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新疆班学生以前的生活学习环境。如果说以前从书本上了解的新疆是平面的,那么通过几次新疆之行,新疆就变成立体的、可感知的了。

  在上海交大附中的板报栏里,专门有一个“民族专栏”,用来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班的各种信息。这也是孙国保的杰作。他认为,仅仅是自己了解民族宗教政策还远远不够,必须让其他教师,包括新疆班之外的教师也了解,这样才能在整个校园里形成民族团结的氛围。大家突然觉得,在孙国保的词库里,有关新疆的词语出现的频率开始高了起来。他俨然成了交大附中的“新疆通”。

  心里时刻装着新疆孩子

  学生们毕业后也忘不了曾经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孙国保,一直都跟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孙国保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们。去北京出差,孙国保一定会去北京大学看望古丽努尔;到新疆家访,孙国保不忘叮嘱将要留学日本的帕孜力江勿忘祖国的培养。

  上海交大附中内高班办班9年来,孙国保一直从事新疆班任课老师、班主任、新疆班负责人、新疆部主任等不同角色的工作。9年来,因新疆班工作,他没有回过一趟湖南老家。中秋、春节、元宵节,这些家人团聚的节日,他都在陪伴学生;双休日,他带着学生外出参观,开阔眼界;暑假,他要带老师们赴新疆家访。在妻子的印象里,似乎丈夫总是从年头忙到年尾,没有消停过。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班主任,孙国保希望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有价值的事,用自己的一片真诚去守护每一颗稚嫩的心。唯有如此,才无愧于自己热爱的这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