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家”叫中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王超群

  正值课间操时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伴随着充满民族风情的韵律,学生们欢快地跳起学校自主编排的民族舞蹈。“这是傣族、藏族、蒙古族、苗族舞蹈。”身边的小学生引导员高兴地向记者一一道来。

  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关村三小启动了“牵手各族伙伴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拉开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序幕。3年间,学生们与民族小伙伴经历了牵手、相聚、回访等一系列活动,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每个班级与一个少数民族结对

  2008年10月13日,恰逢少先队建队日,中关村三小开始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载体,让孩子们了解56个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加深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学校深入开展牵手小伙伴活动。“各中队通过抽签方式确定结对民族,和民族聚居地的小朋友拉起手来。”大队辅导员杨宁说。

  怎样联系到民族聚居地民族小伙伴?有些民族在偏远山区、有些民族人口稀少,给牵手活动带来很大难度。有的学生到民族园寻找结对民族的叔叔阿姨帮忙,有的学生到民族大学请大学生帮忙牵线搭桥。

  六(8)中队牵手的布朗族,是一个只有8万人的少数民族,学生们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布朗族的志愿者找到了远在云南临沧的小伙伴,可一连寄去几封信都没有回音,就在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收到了小伙伴的来信。原来是因为相隔太远,书信往来比较慢。

  四(2)中队寻找毛南族小伙伴也是一波三折。当学生们得知牵手伙伴是毛南族时,老师、学生都懵了,大家从没听说过还有毛南族。通过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孩子们发现广西是这个民族的聚居地。一名学生借妈妈到广西出差的机会,央求妈妈帮忙联系毛南族的小学生。这次探访让孩子们牵手毛南族的事终于完成了。(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