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哲平:他的书斋在大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海上的经验带到课堂

  学生要想当船长,学校该做什么?邵哲平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

  “海盗可怕吗?不可怕,如果在船上正确躲藏,他们会几天找不到你”,邵哲平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型货船如同一幢复杂的楼房,每个走廊、楼道、小房间都可以上锁封闭,海盗没有专业设备很难打开,整个船就像个迷宫,藏得好,一两天都可以不被找到,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寻求支援。他说,我们要做的是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克服盲目恐惧的心理。

  回到集美大学后,邵哲平把抗击海盗的经验整理成教案,在课堂上讲授。

  邵哲平说,把经验、挫折告诉学生,他们就会少走弯路,同时还要把正确的方向告诉他们,因为任何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想当船长,该朝哪个方向走?学校该做什么?邵哲平从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中找到了答案。他说,航海学院要培养学生两样东西,一是基本的航海知识与技能。二是心智,就是一种意识,包括学习的意识、吃苦的精神,还有沟通的能力。

  在他的主导下,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船舶教学实习、雷达模拟器训练等实践内容被强化。学生在大三就要上船,而大四就让学生直接到远洋公司,真刀真枪地干活。

  航海专业的学生黄显鑫说,邵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不要成为书呆子,而要敢于动手实践,敢于到远洋公司去闯。课本的知识只能讲清基本的原理,而要真正做一名船长,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很多东西靠自己去悟,或许要用很长时间,但各个部门里专业人士的一次指点,也许能起到“胜读十年书”的作用。

  来自交通局、海事局、远洋公司的很多专家、技师,有不少就是邵哲平在工作中交往的好朋友,在他的倡导下,他们走上了集大的讲堂,有的讲港口管理知识,有的讲法规,有的讲操作技能,这让学生受益匪浅。

  集大校友会会长辜建德说,这些年,碰到航海学院校友回忆学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认为收获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学校经常请行家来讲座,这些知识让他们在工作上显得更“老道”。

  在讲授“航海学”这门课时,邵哲平经常鼓励学生,毕业后要慢慢成为船长,只有做到船长这个岗位,在管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了突破,才能真正融入航海这个圈子。

  邵哲平说,我经常要求学生学好英语,现在在船上工作,船员来自不同国家,白人、黑人、黄种人都有,大家一起做事,都用英语交流,船进其他国家港口时,指令也是英语,因此不懂英语就站不住脚。他还说,不要求学生掌握标准的英式或是美式英语,但对专业术语,如桥梁净空高度、水深等必须懂,因为各个国家的人讲英语的口音有很大差别,所以要适应“万国英语”。

  邵哲平经常告诉学生,茫茫海上,除了工作,便孤寂无聊,这个时候想联系女朋友也只能是“万里共婵娟”。他说,船上虽然寂寞,却是读书的好时机,虽然喝酒打牌,也能打发时光,但下船后会毫无所获,消耗的是时光,磨去的是意志,几年后就成为海上“方仲永”,完全废掉。

  重实习、重吃苦精神的培养,重意识的建立,使航海学院的学生表现出独特的气质,航海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不愁嫁的女儿”,甚至还没毕业就被“预订”光。邵哲平对这一点最开心。

  做应用型科研

  他所在学院的横向课题经费,几乎占居学校横向科研经费总量的半壁江山。

  2011年,航海学院的横向课题经费,即与企业或部门合作经费达4277.6万元, 在集美大学20个学院横向科研经费中,几乎占居半壁江山。

  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说,邵哲平任航海学院院长以来,注重与企业和航运管理部门联系,争取了不少课题,他亲自主持,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

  近日,《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技术及应用系列指导书》出版,由邵哲平与另外两位作者合著。

  据了解,由于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对这类船舶操作的指导书相对匮乏,特别是国内,更是缺少系统的指导书。这套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我国海上石油业的不断发展,对支持船的应用也提出了新要求。所谓支持船,简单地讲,就是为海上油田运送物资、石油,并提供其他后勤保障的船支。支持船需要特别地设计,一个海上油田的平台,从找油那一天起,到把油运出来,都离不开支持船。

  邵哲平说,做应用型科研,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他说,货真价实的应用型科研就是要为企业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再发表几篇论文了事。

  邵哲平说,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的科研选题应更侧重于应用型、开发型的研究,而非搞纯理论研究。

  航海学院的研究生叶翔说,邵哲平不仅仅只是精通开船,他还经常做船舶信息化研究方面的课题,他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计算机技术,亲自写程序,也要求研究生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据集美大学科技处的老师介绍,邵哲平近些年一直主持研究“动态目标识别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当船经过港口时,通过视频和计算机识别,就能直接了解船主信息以及吨位、设计吃水、结构吃水等数据,而通过数据比对,还能对航船自动进行安全评估,发现安全问题,也可及时解决。

  采访中,同事们笑言,邵哲平已经“转行”了,“船长”应该是10年前的印象,他现在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管好船了。

  当记者问及,从16岁上大学起,到现在过了30多年,为什么始终坚持做航海?邵哲平说,当学生实习时,第一次踏上船,第一次走进轮机舱,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陌生,就认为这是该去的地方,这也许是缘分吧,或许,我天生就爱这行。

  【手记】他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范本

  ■熊杰 

  以前总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

  对于很多专业,国外教育界经常会要求和鼓励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这与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在高校经常有人抱怨,理论高深的教授往往没有丰富的企业经验,而“工匠型”教师往往又缺少深厚的理论底蕴。邵哲平却在二者之间实现了统一。

  工作30年,他从助教成长为教授,但很难想象的是,他这些年还经历了从水手到船长的成长之路。

  在采访过程中,邵哲平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丰富的经历,而是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处理好“做与学”、“高与低”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他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自己不断提升;他既通过学习使自己站在高处看问题,也能低下身子动手干活,当好一个工匠。

  “当过船长的教授”是怎样炼成的?企业、课堂到底怎样才能统一起来?邵哲平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范本。或许这个范本不能复制,但是可以借鉴。

  在邵哲平身上,首先表现出的是端正的态度。到企业的第一天起,他就放下大学老师的身段,把自己定位为船工,脚踏实地地做事。在工厂里,老师傅经常会说:是否会干活,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靠读书就能学来的。邵哲平在操作设备时,那份得心应手,就是通过无数次的动手练出来的。

  其次,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很多应用型的学校总在抱怨高学历的老师没有企业经验,但老师真正要到企业去,又考虑到教学需要,不愿意放手。或者到企业也只是实习,而不是真正地去工作,实习和工作必定有差别。而集美大学在这方面却给了邵哲平足够的自由,虽然这样在短期内会影响教学,但最终却培养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双师型”人才。

  一些院校将“双证”持有者认定为“双师”。其实,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不对口,如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的是营销课。还有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经验。

  而邵哲平在公司所干的正是他所学的专业,也是他在课堂上要教的。我想这便是他能把企业与课堂统一起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