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仲崇波,山东省邹城二中党总支书记、校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任理事,邹城市作协副主席,知名教育管理和学法指导专家。出版诗词集《心灵的呼吸》、诗论《我的诗意人生》、教育随笔集《春风化雨集》、人物传记《我的先祖仲子路》。

    少有凌云志,梦寻清华园。久仰大师风范,惊慕骄子贤。不畏壑深路险,矢志咬定青山,顶峰只等闲。功成新起点,名就前程远。

    再励志,求卓越,扬征帆。身处绝顶峰巅,上有白云卷。精卫填海不止,夸父逐日可赞,凿壁引光酣。书山多崎路,惟有志如磐。

    ——仲崇波

    我的教育理想

    邹城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的美誉,邹城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邹城二中)就坐落于这片儒风浩荡、人杰地灵的热土上。

    邹城二中始建于1978年,迄今已走过40年的风雨征程。在邹城市政府部门和市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任校长和几代教职工的砥砺奋进,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省内外知名高中。

    作为学校第5任校长,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开始,我就在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带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更好地前行。上下求索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所好学校,不正应该是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一方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吗?

    我坚定地认为,一所现代高中,不应仅仅是教学和高考升学的先锋,更应是文化高地、文学校园、诗意校园、激情校园和温馨家园。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一所学校最美的风景应是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绽放。它培养出的学生绝不能只会做题,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心中的理想学校,不仅要有琅琅书声,还要充满着诗情画意,回荡着美丽歌声,跳动着青春舞步,演绎着精彩故事,静听着花开的声音,在学生心田上种下文学的种子,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留下生命成长的痕迹,使我们的学生实现心灵的丰盈、精神的高贵和人格的完善,诗意地栖居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实现全面、个性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要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所普通高中,不能没有升学率,也不能只有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地位,只有升学率就没有品位。我们不仅要尽力提高升学率,更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列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胸怀这些美好的理想和愿景,我带领邹城二中全体师生出发了!

    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内涵与个性所在。诞生于儒家文化发祥地的邹城二中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高地,许多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新生和家长,总会为置身于一个意境美、内涵美的文化校园而赞叹不已。

    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教学楼顶的“敢当大木柱长天”的校训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巨幅标语。漫步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沧海观澜”孔孟文化长廊带人重温经典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展示区引人流连忘返,师生风采榜展现着最美的青春……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我们谨记这一目标,让花草能育人,石头会说话。我为校园里种植的柿树、桂花、香樟、梧桐等13种植物写了13首哲理小诗,将它们化为文化意象,激励师生成长。我们把放置在校园里的三尊景观石按照形神相符的原则赋予它们文化内涵:孺子牛石象征二中人埋头苦干、拼搏进取的精神追求,望远石象征二中人登高望远、不懈追求的生命状态,读书石则象征二中人发愤苦读、成才报国的价值取向。如今,20多块刻有名人题字的太湖石,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石刻文化。

    以文化人,风景这边独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耳濡目染,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立校之魂。近年来,我校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提炼出邹城二中的精神文化体系,包括以“敢当大木柱长天”的校训为核心的“三风一训”,“敢于担当,舍我其谁,朴直勤毅,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建设精品二中、特色二中、和谐二中、幸福二中,把邹城二中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高中”的办学目标等等,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中,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

    学校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邹城二中的精神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十大文化”,包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敬业文化;“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担当文化;“要做就做最好,要干必须一流”的卓越文化;“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效率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文化;“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团队文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规矩文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关键性的细节决定成败”的细节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文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落实文化。

    学校编印了《邹城二中特色文化观澜》手册印发给全体师生学习,把“十大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并通过会议、讲座、日常教学、主题班会、各类活动、展牌、课程等使“十大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文化嵌入师生灵魂,融入师生血脉,成为指导行动、激励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逐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

    一个诗情洋溢的校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更高智慧就在中国诗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诗歌为个体提供了自我对话的栖息之所,让人们得以跳出庸常,明白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近年来,邹城二中用心建设文学校园,诗意校园,用文学点燃激情、化育人生,用诗歌守望灵魂、成全生命。学校每年4月举办读书节,在全校掀起“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潮;4月中旬举办班级诗词朗诵比赛,4月下旬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每年10月组织“金秋诗汇”师生诗歌创作大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师生征文比赛……

    最美人间四月天。每一个草长莺飞的四月,学校都会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联合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邀请著名诗人、作家、朗诵家参加朗诵并作诗歌创作、写作、朗诵艺术等专题讲座。朗诵会已连续举办7届,学校连年被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评为“山东省诗意校园”,共有21位著名诗人、6位朗诵艺术家、16位著名作家莅临盛会。每年此时,校园里总是诗情洋溢,浪漫非凡,朗诵会不仅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也是学校一张金色的名片。

    诗意的校园必然充满书香,我校将每个班级都打造成图书室、阅览室,为每班配备500本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假期让学生把图书带回家;给每班订阅《人民日报》《阅读与写作》《语文导报》、“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指导专刊、《诗刊》《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学生》《中学时代》等报刊;给每个办公室订阅《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投资15万元给教师购买必读书。如今,阅读已成为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读书之星”和“书香班级”“书香处室”。

    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多文化交流平台,我校编印了《邹城二中校报》《二中教科研》《二中班主任》《二中人文》等校报校刊,与邹城市作协和邹城市方圆文学社联合创办的《孤桐诗歌报》已成为全国文学社团示范报刊。学校还积极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成立了孔子学堂,编印了《走进孔子》《走进孟子》《君子释义》等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成立了弘儒国学社、耘梦文学社和雅韵诗社等社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今,文学气质已成为二中学子最凸显的气质,一批文学少年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2015年,邹城二中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确定为理事单位,《中学生》杂志邹城记者站也设在我校,这使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和“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艺术大赛。2016年和2017年暑假,我校49名学生赴京参加第九届、第十届“文心雕龙杯”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现场作文决赛和夏令营活动,1人获得特等奖,11人获得一等奖,24人获得二等奖;我校61名学生赴京参加第十四、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夏季决赛,1人获得特等奖,18人获得1等奖,38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3等奖。我校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艺术教育示范单位”“全国新课程写作教学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学活动先进单位”。

    一种激扬生命的课堂

    诗意的教育不等于“诗歌教育”,它本质上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追求,而更能体现这种追求的地方就是课堂。我曾自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课?答案就是我们的课堂太功利,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任何一所高中又绝不能忽视教学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有没有一种课堂,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建立在扎实的常规教学基础之上,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呢?

    从2010年起,我校开始了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构建具有邹城二中特色的“一案三段六环节”高效课堂。该课堂一级模式的总体要求是:一案贯通,即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三段呼应,即课前、课上、课后三段紧密结合,形成学习的闭合回路;六环相融,即课上六个教学环节(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互补完善,点拨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测评、活化运用,布置作业、安排预习)融合贯通。在一级模式的前提下,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各自的学科模式即二级模式,进而探索出各自的课型模式即三级模式。

    “一案三段六环节”高效课堂遵循了知识再现的金字塔规律,使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学习和拓展学习,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首席作用,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开出了思维的花朵,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合作学习共同体是一大亮点。我校3个年级60个班,每个班都把学优生均匀地分布在班内,每班以学优生为中心,组建8—10个合作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5至6人,以学优生为核心层,第二层是中间生,第三层是学困生。学生教学生时,从里往外教,即核心层的学优生教中间生,中间生教学困生;学生问学生时,从外层往里层问,即学困生问中间生,中间生问学优生。以此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在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每班都要举行学习共同体成立和启动仪式,学优生和边缘生、学科尖子生和学科瘸腿生等签订帮扶协议,并握手承诺履行协议,让学生们体验仪式感,增强责任感,激发进取心。我们还以激励、考核、奖惩等方式促进共同体的运转。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教育公平、充分发挥学优生作用、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是学习组合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革。

    “一案三段六环节”高效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生命的活力在高效课堂中激情飞扬。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后,我们就将目光投向了课程建设。我校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国学系列、特色文化、学法指导、艺体特长等多元校本课程,如高一的阅读课程包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毕淑敏的《和这个世界温暖相拥》等。事实上,课程无时无处不在,在二中的校园中,任何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活动,都可以化作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