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本是第一天职 母爱创造社会价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温馨 绘 周浩 摄 波子 绘

倡导母亲归位 注重家庭建设 

王东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重视家庭建设”,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谈到女性要“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这些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几乎是党和国家历任最高领导人中,对家庭、对女性、对母职倾注最多感情与最高期望的,也是我们今天最需要认真学习与领会的。

    为什么总书记一再强调家庭、家庭建设而不再仅仅是家庭教育呢?

    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但也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孩子的问题比中国的更大,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么不重视家庭、不重视家庭建设。发达国家都极重视家庭建设,总统竞选时都要阐述他们的家庭政策,政府动用税收等各种政策如保护家庭……

    家庭好了,即使不教育,孩子也不会坏到什么程度。相反,家庭坏了,再多的家庭教育也不可能让孩子好到什么程度。

    习总书记为何强调“贤妻良母”

    家庭是源,孩子是流;家庭是本,孩子是末;家庭是因,孩子是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因此,家庭及其建设远比家庭教育要重要得多。

    如何对家庭进行最有效的建设?最重要、最简单、最易行的做法,就是让母亲归位。母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核心和元素,没有母亲归位的家庭是谈不上建设的,甚至是谈不上家庭的。这就是习总书记强调女性“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重要意义所在。

    母亲归位为什么那么重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越高级,对生殖的条件要求也就越高。人的出生要经历漫长、烦琐的恋爱、结婚等社会程序,更要经历长达十余年艰苦繁重的孕育、生育、哺育、养育、教育过程,以至于18岁之前还被称为未成年人。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母职是天职,是所有职业中的第一职业。

    在漫长的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阶段,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再生产让育儿成为最有价值的工作。一直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成为最经典的家庭模式。

    中国历史上,男人在外从政、戍边、经商,女人在家耕种、孝亲、抚幼。女人几乎不能从政、戍边、经商,科举几乎不让女人参加,女官也只是在后宫里才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也要女扮男装,这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对性别的尊重。

    而进入所谓的父系社会(其实是男系社会),价值的中心从人口再生产转移到物质再生产,以至于今天人们无视母亲劳动的价值。因此,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是因为没有经济地位,而女性要有经济地位,就要走上社会与男性同工同酬……

    女权主义者的分析是对的,但开出的药方是错的。因为女性生儿育女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应该本身就拿工资,承认女性作为贤妻良母所创造的价值,是承认女性价值的第一前提,然后才是承认女性作为单位职工所创造的价值。

    母亲才是最好的幼儿教师

    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男女平等、夫妻有别,乾坤分置、阴阳和谐。

    家庭应该是一个团队,应该有前锋有后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位。中国现在的大问题是父亲母亲不分工,全在前场跑,没有人在后场,更没有人守门。夫妻双方都主外,筋疲力尽满场跑的结果,是捡了职场这个芝麻,丢了孩子这个西瓜。

    理想的家庭里,大多数父亲应该是董事长,大事把握方向,小事无须过问;母亲应该是总经理,是家庭的具体管理者、经营者。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历史,更多的都是强调母职、母教而不是父职、父教,对女性不强调男性化的社会性职场拼搏。人口再生产才是女性的生物和社会本质,这就像历史上只有女科或妇科而没有男科一样。当然现代西方社会由于全职母亲的母性过剩导致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育儿,但对于中国来说,更多的还是母性被盘剥所导致的问题。

    现在政府正在加大力度解决入托难,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社会满意似乎越来越远,近些年幼儿园虐童案增多就是一个说明。

    其实,家庭才是最理想的托幼机构,母亲才是最好的幼儿老师。据我所知,有的幼儿园接收的孩子还不足周岁,这么小的孩子在家庭中由一个全职母亲照顾都未必能照顾得好,送到机构代养怎么能培养得好,又怎么能不出问题?

    所以,鼓励母亲在家带养幼儿,把补贴给幼儿园的经费补贴给母亲,效果一定不会差。

    让母亲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

    对于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国家和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其实最重要的是“留住母亲,成长孩子”。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让母亲留在农村、留在家里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政府提倡“回乡创业”,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母亲先回乡。各种农村补贴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母亲和孩子们还没有直接享受到。如果给不出去打工的农村母亲每年每家3000元补助,1亿母亲的补助只要3000亿,不过是中国工商银行一家企业的利润总额,但是其社会价值却是无可限量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母亲。透支母亲就是透支未来,这一点对于奉行少子化的当代中国来说意义极为重大。女性可以下岗,但母亲的工资应该照发。让母亲含辛茹苦地培养孩子是人类文明的耻辱,社会应该为母亲安祥乃至优雅地培养孩子创造条件。中国的未成年人问题已经在重重地提示我们必须这么做了。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没有母亲的归位,家庭建设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好在习总书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这个方向。(作者系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

向斯皮尔伯格的母亲学育儿

丁丁

    拍摄了《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和《E.T.外星人》等诸多经典影片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曾经是一个不会读写的差生。因为从小患有阅读障碍症,史蒂芬在阅读、理解、拼写和写作等语言能力方面有先天缺陷。上学以后,这个不会看书的孩子,一直是被同学嘲笑、令老师叹气的“差生”。

    史蒂芬上高中时,母亲丽雅·阿德勒和丈夫离异,家庭的变动对于青春期的史蒂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成绩不好、父母离异、性格古怪的史蒂芬,成了典型的“问题男孩”。

    人们常说,木桶的容量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有多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短,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按照木桶原理,一个负责任的妈妈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史蒂芬治疗阅读障碍症,通过大量阅读、重复练习,让他逐渐明白文字的结构、文字与文字间的关系,以及文字传递出来的意义。既然阅读障碍是他的最短板,就应该想方设法将这块木板加长,一旦阅读问题解决了,他可以读懂教课书,成绩自然就提高了,也不再会抗拒学习,那些调皮捣蛋、不专心学习的坏毛病自然也会渐渐好起来。

    但是,丽雅却没有这么做。她认为,一旦强迫史蒂芬走阅读这条路,她和儿子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做一件他天生不擅长的事情,而最终也只能让他成为一个能够读书的普通人而已。

    既然儿子不喜欢读书,何不鼓励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史蒂芬最爱拍电影,无法通过文字表述的东西,他通通宣泄在拍摄里面。14岁那年,史蒂芬让丽雅给他买了30罐樱桃,放到高压锅里煮,直到“砰”的一声,高压锅爆炸,红红的樱桃汁喷涌而出,史蒂芬满意地拍下了这个瞬间,构造了他所谓的“魔鬼诞生画面”,留给丽雅的则是满墙满地满灶台红樱桃汁的残局。

    “不学无术”的儿子,遇上“无原则溺爱”的妈妈,丽雅和史蒂芬这对母子,在老师、邻居和朋友心目中,就是一对天造地设的“无前途”组合。

    但不管他人怎么说,史蒂芬非常感谢他的妈妈。

    身为不会读书的差生,平常的生活令史蒂芬处处失意、羞愧难忍,心灵唯一的出路就是拍摄电影,唯有在拍电影的过程中他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先天阅读障碍症为他堵上了一扇窗,电影为他打开了一道门,并且有一个妈妈不顾旁人的劝阻坚定地为他把着门。

    可惜世界上像史蒂芬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

    据盖洛普调查显示,全美国有52%的成人认为,成功的人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劣势,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劣势,而不是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更有77%的家长认为,孩子最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考试分数最低的那门科目上。这个调查如果拿到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看重他人评价和社会地位的中国来进行,相信这两个比例会更高。

    相信什么不足就补什么的父母,需要思考四个问题:

    和先天基因比起来,父母的干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塑造孩子的一生?这个塑造,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行为、性格和心理特点。一个先天喜欢幻想、充满激情的人,虽然也可以学习如何操作机器或起草官僚机构的公文,但他的特长和激情始终如困兽一般,无法释放。

    有些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改变?如果人的精力、热情和时间是无限的,那提高自己的劣势自然也不是问题;但人的精力、热情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强迫孩子做一件天生就不擅长、没有热情的事情,则意味着他失去了进一步打造自己优势的机会,这真的值得吗?

    在塑造孩子的同时,我们可曾想到损失的是什么?若是史蒂芬当年被强迫学习读书写字,他便需要终其一生面对自己的缺点,终其一生和自己的天生不足做斗争。而这终其一生的努力,也不过将自己变成一个受社会认可的普通人而已,早已不是本来的那个自己。技能易得,自信心易逝,孰轻孰重,如何衡量?

    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需要塑造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纺织是足以让一个家庭、一个镇子乃至一座城市殷实的行业。而纺织机的诞生,一夜之间让纺织工匠沦为任人宰割的绵羊。现在的孩子将在2030、2040年走向社会,我们凭什么推断,我们为孩子塑造的这些东西,能和未来社会相关?

    人的一生很短,社会变革很快。父母的身份赋予我们影响孩子一生的重任。凭借我们有限的认知和价值观去改变孩子很容易,但做出真正有利于孩子一生的抉择却很难。唯有勤于思考、谦虚包容,才能不辜负上天赋予我们的这份使命。(作者系有机养育理念倡导者,著有《我不要巧克力味儿的苹果——剑桥妈妈的有机养育手记》)

人生的财富藏在母亲的话里

杨尊伟

    我出生在农村,生活在一个和睦、温馨的四口之家。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姐姐和我从小跟着母亲长大。母亲含辛茹苦,把整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母亲虽没上过学,但非常通情达理、任劳任怨、为人善良。古语说:“身教重于言教。”这个哲理在我母亲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学到的知识别人偷不走

    1986年,我8岁上小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班主任也很看好我,让我当班长。小学一年级四年级之间,我每年都得“三好学生”奖状,每当放假领回试卷,高兴地给母亲和父亲看,父母总是鼓励我:“成绩考得好,但不能骄傲!”我想起了毛主席说的一句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在我脑海中深深地打下了烙印,成为我一生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