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家的艺术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西泠印社社员范斌。湖州师范学院供图

    书法篆刻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来辩证的人生哲学,方寸之间,变化万千。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研究印学、书画的国际性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至2017年海内外社员共计481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范斌名列其中。

    艺术之缘引入门

    2017年第一次申报就被入选为社员的范斌,有的不仅是幸运,更多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的结果。

    走进范斌的办公室,一股古雅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到处堆放着各种书籍、书法作品和文房用具,他日复一日地征服一枚枚石头,创作一幅幅书法,连喝水用的杯具上,都是范老师自己刻写的字。书法和篆刻早就成了浸染在他生活里的一部分。

    上世纪60年代,范斌出生于湖州郊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范斌从小练习书法,最擅长写隶书,那时每天在功课之余就照着帖子临摹,后来对各种书体也都有深入研习。30多年后的他,研习最多的是和湖州紧密相连的苏轼和赵孟頫,那种文人气和低调内敛的书风与人格,也是范斌对自己品性修行的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如果说书法是范斌艺术人生的一翼,那么,篆刻便是他求艺道上偶遇的又一翼。在浙师大求学时期,哲学系的范斌在机缘巧合下学习印刻。当时,大学室友在制作一枚实用印章时的热忱和专注打动了他,于是借刀试刻。让范斌惊讶的是,这个粗糙的姓名印,受到了室友们的一致好评。范斌感慨,如果当时听不到表扬,也许后来也不会去弄篆刻了。1984年,范斌参与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印学社团——芙蓉印社,在校内外结识了许多老师和同道,印社声名远播,篆刻也影响了他此后近30年的人生。

    潜心著论启教学

    除了创作大量的书法、篆刻作品之外,范斌也多次参加西泠印社和中国书协组织的展赛,潜心从事学术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他始终相信,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总会收获自己内心的一份沉淀。

    2009年,范斌前往浙江大学担任访问学者,遇到了国内最早提出“学院派”书法教学模式的陈振濂教授。学院派书法,是通过对古代经典碑帖的当代实践,使其激活内部精神元素并加以新形式创造的一种书法流派。这种模式,让范斌的创作多了一个强大而结实的理论支撑,在这段时间,他发表了论文《书法技艺的终极意义》,先后出版了书籍《印说湖州》《书法鉴赏》《湖州竹派与中国人文精神》等,并把“学院派”推广到后期的教学实践。导师的首创精神让范斌赞叹,他在教育教学上的独到之处更是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教多年的他不仅日常在艺术学院授课,校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也经常邀约范斌讲学。他惊喜地发现,每次培训讲课,总会发现颇具潜质的艺术好苗子,学员与他也往往有相见恨晚之感,纷纷“路转粉”,于是这支队伍日益庞大,目前“圈粉”无数。“范粉圈里人”进步很快,范老师告诉学生,要想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有所造诣,关键在书法基本功、人文学养、人品等方面同时提升,坚持不懈,假以时日,定当有成。

    不忘初心散文

    一部中国书法史,半部在湖州。身为湖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的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尽自己所能为地方服务,传播湖州文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德艺双馨的艺术品质。从首发书籍《印说湖州》起,范斌即开始将自己对湖州人文历史艺术的传播、挖掘和普及工作付诸实践。传播湖州书画文化,传递人文精神,近五年以来,受邀开讲座达30次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者。

    2014年11月,范斌带领的“湖州笔道馆书友会创新团队”获选首批湖州市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这个汇集了湖州现今优秀书画人才的队伍,为机关干部普及书法知识,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书法培训,为广大书法爱好者送去精神食粮,演绎着作为一名生活在中国书法城的书家应有的担当。

    闻鸡起舞从今日,跃马扬鞭正此时。借着西泠印社评选条例的改革,针对高大上的入社条件和严苛厉的评选过程,凭着自身多年的积累,经过层层选拔,范斌终于被批准吸收为西泠印社成员。艺术的山峰很高,对如今的范斌来讲应当是一切归零,从新开始。他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攀爬更高的山峰。“湖州这个地方不缺人才,不乏大师,我只是一名仰望者,只有仰望,只有卑谦,才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范斌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