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天马行空 多了瞄准需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外卖小哥智能安全头盔、聋哑人智能语音设计、助力康复训练的智能服装……随着一件件获奖作品揭晓,由教育部主办的2018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日前在京落幕。

    自2014年起,大赛已举办了5届。每年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纳入了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联合声明,也成为2017年中美元首北京会晤成果之一。过去几天中,从60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75支代表队、300余名中美青年创客,携看家“神器”,展开了一场创新、创意的巅峰对决。

    总决赛现场,一款专门为外卖小哥准备的智能安全头盔引人围观。

    全国每天有近400万名外卖骑手穿梭在车流中送餐,外卖小哥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有数据显示,外卖送餐交通事故中30%由骑行时使用手机造成。

    为提高外卖小哥的安全系数,厦门大学“守护者”团队脑洞大开,在特制头盔中加入骨传导技术,解放了外卖小哥双耳,使其能够实时感知周围骑行环境,还在车把位置配装了一键操作的蓝牙控制器,使外卖小哥接听电话不再掏手机。

    西南交通大学的“超能战队”则带来一款专门为聋哑人设计的智能交流“神器”。设备不仅能识别手语,将之转换成语音,还能将健全人的语音变成文字,呈现在显示屏上,实现聋哑人和健全人平等、双向交流。聋哑人不仅能自身穿戴使用,银行、医院等公共机构也可购买。

    “瞄准需求,切实解决问题,是本届参赛项目中中方选手的一大进步。”几届大赛的评审、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慰祖说。在他看来,此次比赛中天马行空、想当然的作品少了,更多选手注重项目的落地实现,从创意向创造转变。

    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亮点”之一,大赛自然少不了美国选手的身影。本届比赛共有美国参赛团队129个,参赛人数超过1100名,较以往翻倍,其中不乏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名校学生。

    一款美国选手带来的人工智能检测水质装置,成为决赛现场的“流量担当”。该团队成员Peter MA介绍,这套装置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打造出了一个具有上万次学习体验的“资深学霸”,得以分辨、检测水资源的污染状况。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投资。

    宋慰祖认为,此次比赛中,美国选手一如既往保有着务实的风格,“作品达到可用性”,完成度、成熟度较高。解决的问题不一定宏大,而是非常具体,不仅能解决,还能解决好,这是值得中国选手学习的地方。相较而言,中国选手对于高科技有更大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但在一些作品的实用性和完整性上还有待加强。

    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将现实问题与新兴技术融合也成了本届大赛的新亮点。同济大学青年创客们制作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儿童音乐教具,能进行更多人机互动及反馈,斩获了比赛第一名。

    “今年的作品,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创新的重要趋势是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大赛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孙宏斌说,“我觉得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挑战,这里有一个初心,就是以人为本。”

    而在宋慰祖看来,不断把新技术融入到创客产品中是大势所趋,但要避免技术的过度使用,避免“为使用而使用”。对于创客们来说,今后更重要的是依旧做好用户的需求调研,夯实专业技术,使产品和未来的实际应用相贴合,将创造与未来的可产业化相对接。而高校在日常的创客教育中,也要帮学生搭建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接触真实生产工艺的平台,在校企合作、师资引进方面多发力,这样创客大赛的作品会更有其价值,创客们也将有更大的收获和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