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促学生多样性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高校以创新创业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其目的在于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以实现人才培养在强化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学科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要求。

    高校要引导学生以夯实的专业基础去适应市场的需求

    《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江苏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建设要以强化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作为方向。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将市场动态反馈到专业教学当中,真正把学术前沿发展、更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各个环节。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质,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简单凸显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的经济价值,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基础上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可能性,并帮助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学科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素养的不断提升。

    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注重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本科教育专业增长点,不断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目前,该校已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18个、国家教育部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两个和江苏省重点专业(类)30个。

    江苏省高校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及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导向,最主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和创新创业实践来达到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目的。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要瞄准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和学科知识背景,并以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孵化场所,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乃至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南京工业大学不断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将社会热点,如“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融入课程建设,增加课程挑战度,支撑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同时,组织实施“创客百千万”工程,搭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实现知识、信息、技术交融的“创客梦工厂”实践平台,着力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仅2016/2017学年,学校开展各类创新活动100余次,创客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超过100余项。

    高校要按照专业和阶段去培养新型“双创式”人才

    江苏高校对照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打造新的分类教育模式,以专业大类取代学院制,深化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机制改革,这更有利于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同时,学科专业大类下的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能够促进学生在专业及相关学科体系下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江苏高校将学院的组织形式转变为更大自由度的专业大类整合形式,有利于优化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强化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学生的院系交流与协作,这不但能满足国家教育部门对本科教学质量规定的“硬杠杠”,也实现了高校内部不同专业教学的交流与融合。

    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质量的要求如同科技创新一般,与日俱进。顺应市场的新需求和高要求,培养更多优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江苏省高校面临的长期艰巨任务。引导学生扩充学科知识涉猎范围,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交叉融合与创新,更符合未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由此,高校引导学生在学科专业学习偏向精准化和综合化,是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着力点,也是学生主动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入市场需求的前提。

    高校创新创业基地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价值倾向与路径选择方面,需偏重于引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拓展化和市场化,这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市场发展人才,以人才引领市场。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基地的建立为例,他们以高端医疗耗材和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作为其相关专业延伸创新实践的发展目标,将实践育人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不仅增强了材料化学、生化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建设水平,提升了学校优势学科应用化与市场化水平,相关专业学生还能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实现其学科专业价值,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学科专业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是为了寻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社会的交汇融合,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2018年,南京工业大学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入围由江苏省教育部门组织遴选的首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在促进相关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催生一批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张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