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素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数量快速增加。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60%以上。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中,高素质青年教师是这支生力军中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撑。

    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青年教师人才资源,识才爱才敬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本着“重视重用、关心关爱、鼓励保障”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育才体系,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青年教师人才队伍。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高校党委要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把青年教师人才工作放到战略高度,加强对青年教师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要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管政策、管服务、管落实,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保障青年教师人才资源的引进、培育、服务、使用。形成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保证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构建高素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需要健全师德师风培育体系。一是严把政治思想素质关,把政治素质高、思想道德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做好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师德师风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年度培训、社会实践等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师德师风培训体系。三是健全监督体制,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反馈机制,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情况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提升晋级、评优评先评奖等结合起来。

    青年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校应通过以下举措完善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一是科学规划,广泛宣传,大力引才,根据不同青年人才的类别、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引进条件和措施;二是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他们安排学校本学科的专家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引路人,定期予以指导和制定发展规划,尽可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与要求,建立灵活的考评办法,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重视成果的被引用率和转化率。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学校应设立科研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鼓励青年教师人才多申报和参与各级课题,尤其是高水平、高层次的课题。积极推荐青年参与评优评先、参评各级各类奖项,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价值感,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此外,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合作交流、岗位和职称聘任等,高校也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支持。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