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中的大学”:华东师大盐城实验中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简称“华师盐中”)是华东师大首所真正意义上的校地合作学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秉承并弘扬华东师大“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致力于建成一所“中学中的大学”。

    用大学精神定义学校建设,办一所“中学中的大学”

    华师盐中的校园,是大学化的校园。学校充分汲取华东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大学精神,在校园建设上延伸为“智慧、生态、人文”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型校园。学校的主体建筑由综合行政楼、教学楼、功能楼、宿舍楼及餐饮中心构成,体育场、音乐厅等大型共享设施在建筑体间依势分布,高矮相间、星罗棋布的建筑群与周边生态和谐呼应,完美地彰显了学校兼容并蓄的建筑生态美,赋予校园生命,让校园建筑“活起来”。学校整体有着科学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区的设计建设充分考虑到人地和谐、科技智慧元素,为学生提供便捷良好的学习、生活、休闲空间。此外,学校依托盐城市城南新区的“现代教育云”“大数据”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科技成果真正地走入校园,让师生在校园中体验信息革命的生动智慧美。

    以“盐海”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构筑一座唯美的精神家园

    文化乃立校之魂。盐城为什么要接轨上海?归根结底,因为上海有着现代“美”的至高诠释,就是想要将上海“美”的城市精神和价值取向注入盐城,就是想要从思想和文化上来滋养盐城孩子。华师盐中作为盐城与上海交流的一个媒介,校园文化自然就是“尚美”的文化,校园文化的活水自然就是研究“盐海文化”。学校在文化立校的发展过程中,新兴特色“走廊文化”(集办学理念、学生实践、课程、艺术走廊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发展前沿“科创文化”(建立科创实验室、组建科研项目研发队伍)、丰富自身“盐海文化”(成立“盐海”文化研究所,凸显人文意识的创造与创新),都已构建成形。在“唯美”的教育哲学指引下,学校以“大美至善”为校训,构建了“以美引知索真知,以美取智获真智,以美怡情求真情”的校园文化,构筑出了中学中的不倾之地。学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有明辨美丑的能力、追求至美的赤心,以实现学生内涵发展从本美、真美到大美的实质飞跃。

    用专业资源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四有”教师团队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华师盐中在师资建设上着力打造一支“大师队伍”。在招揽人才方面,学校面向全国选拔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学习型人才,实现教师队伍精干化,为学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名师不是一天“炼”成的。如何“修炼名师”、释放教师更大潜能?学校在引导教师发展、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华东师大在基础教育中的优势资源,将学校青年教师远派到华东师大接受专业、系统的系列专家培训,由华东师大教授讲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论、方法论,分享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此外,学校青年教师还走进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与导师结队形成一对一的“师徒制”,由导师“手把手”传授教学经验,将上海基础教育的先进模式全方位展示给青年教师,实现了学校教师的高位发展。学校在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以解决“何为教师”“教师何为”“教师为何”等问题。骨干教师勇于牵头,带领青年教师做项目、搞科研,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在“外引进,内培养”的模式下,向着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现代化“四有”教师队伍稳步迈进。

    以科创教育彰显学校底色,打造一个创新风格的活力校园

    创新教育引领教育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华师盐中在学校发展之初,便将“科创”作为学校着力发展的特色。对于发展“科创”特色,学校积极接轨上海,继承弘扬上海“敢为人先,乐于科研”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优势,以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为己任。对于搞好“科创”特色,学校依托华东师大前沿的科创理念、一流的科创平台、掌握的前列科创动态,每学期派校内学生到上海高校参观、访学,让学生真正地“睁眼看世界”。同时,随着“上海—盐城”高铁的开通,学校将有更多机会把高校教授请进课堂,为学校科创注入活力。对于坚持“科创”特色,学校购入国内外先进的科研仪器,高标准全方位建设数学建模、材料物理、生物与环境、植物化学、机器人等科创教育实验室,并持续有效地培养科研实验导师团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华师盐中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的又一典范,在发挥高校教育资源这一优势外,更将学校发展的着眼点落在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契合点——办“中学中的大学”,实现了高校在地方的“软着陆”。华师盐中的发展,为实现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真接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仓定志 胡佳 宋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