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教育英才 兴我中华创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昌理工学院国际飞行学院首批飞行学员与校领导合影

    回眸    

    雄关漫道真如铁

    光阴若离弦之箭,转眼间二十载春夏秋冬,地球已搭载着我们在茫茫宇宙中围绕太阳公转20个来回。回顾这整整七千三百个日日夜夜,多少风风雨雨,多少期期盼盼,又多少曙光再现,多少苦尽甘来,令人感慨万分,更令人豪情满怀。

    时间推回到1999年的3月24日至6月10日,美国操控的北约军事集团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并于5月8日清晨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我国政府强烈抗议,全国人民愤怒谴责。当时南昌理工学院的创始人邱小林、杨秀英夫妇身为南昌航天现代科教仪器厂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在极度愤慨之余清醒地意识到,要有效防御和彻底粉碎国际霸权主义肆无忌惮的挑衅与侵犯,民族必须振兴,国家必须富强,基础必须扎实;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应当且必须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走教育先行之路。邱小林,这位从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的勇敢战士,带着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强烈愿望,和杨秀英相互勉励,毅然投资办学,试图为高科技企业投资创建民办高等院校注入新的生机。

    早在1979年,从清江共大分校毕业的17岁的邱小林即担任福州空军机务教导大队电工技师,积极从事装备改进和研发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年轻的空军战士邱小林对又称东风航天城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这个令人向往的神奇之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于1980年5月18日成功发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深深地激励着他,从此立下以航天技术报效祖国的宏愿。1993年又注册航天品牌,推出计算机控制语音室、电教室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将航天技术与教育事业密切结合。“航天科教,兴我中华”的理念在邱小林、杨秀英夫妇心中扎根,而怎样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亦成为时刻萦绕他俩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

    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野蛮又无耻的行径,彻底点燃了邱小林心臆的办学激情,他放弃了其他领域的投资意图,于当天即向主管部门递交了办学申报材料。仅仅10天后的5月17日,当时的江西省教育部门经过审慎研究后即正式发文,批准创建“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而成为南昌理工学院前身。

    办学伊始,场地问题、建筑问题、布局问题、专业问题、师资问题、招生问题、食宿问题、就业问题、管理问题,想象不到的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经费问题,对于经营历史并不算长、规模亦不太大的南昌航天现代科教仪器厂来说,更有如难以逾越的漫道雄关。但是,就凭着邱小林、杨秀英不灭的爱国情怀、不悔的执着愿望、不懈的艰辛奋斗和智慧胆略,在家庭、同事、社会、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下,硬是一路披荆斩棘、连环破阵闯过来了。

    邱小林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家里生活条件艰苦,不到10岁的他就带着弟弟一道上山砍柴。母亲还立下一条规矩:兄弟俩挑回家的木柴按每5公斤换一勺饭计算。然而出身于贫困家庭的邱小林,当教育事业需要投入时,却是毫不犹豫的。

    他们的女儿邱敏蓉回忆,打她记事以来,父亲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高档衣服。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曾经给父亲买了一件质地样式稍好一些的皮衣,可父亲却随即把这件衣服送给了一位资深老教授。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又赴英攻读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的邱敏蓉,也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将自己在英期间勤工俭学积攒的几十万元钱全部捐献给了南昌理工学院的建设工程。更难能可贵的是,邱敏蓉辞去了国外硕导助理的聘请,放弃了国家部委的任职,返回家乡同父母亲一道潜心从事民办教育事业。

    2001年4月,江西省政府部门批准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改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2年7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办远程本科教学。2005年5月,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南昌理工学院。2006年2月,学校被江西省政府部门授牌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4月,学校被江西省政府部门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2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6年,与华东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4月,被江西省政府部门学位委员会列为“十三五”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国家教育部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11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历史上在校生数量曾高达53000人。

    原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奠基石上清晰地镌刻着:“创建者:南昌航天现代科教仪器厂邱小林杨秀英”“目标:创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为民族强盛作出贡献”。

    正是这块普普通通的奠基石,明明白白地见证了南昌理工学院筚路蓝缕又璀璨辉煌的创建和发展历程。

    注目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十年光阴荏苒,二十年春华秋实。南昌理工学院高扬“航天科教、兴我中华”的办学宗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育人,先后连续为祖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7万余名科技型、创新型人才。17万余名青少年学子,满负青春的梦想来自华夏的四面八方,毕业后又深怀母校的重托奔赴苍穹的八方四面。在他们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建筑师,有工程师,有会计师,有飞行员,有乘务员,有机务员,有护理员,有主持人,有董事长,有总经理,有艺术家,还有新闻记者,有媒体编辑,有计算机程序员,有人民教师,有党务工作者,有法律工作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有继续深造的硕士博士,有远渡重洋留学海外的国际专才。一批接一批的优秀毕业生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世界上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闪现着南昌理工学院学子作为行业领军人才的矫健身影。他们创办了上海宁拾股份等多家公司,创办了江西省中联能源集团公司;他们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专业,他们成为国家公派留学博士研究生;他们入职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他们荣获上海园丁奖章,他们荣获五四青年奖章。南昌理工学院的优秀学子群体,正奋斗、服务于国家各类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航天科工集团,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和各大机场,以及中兴、华为等各大型企事业单位,都记录着南昌理工学院学子们的倾情贡献。

    饮水寻源,成材报本。一届又一届屡有建树豪气满怀的祖国栋梁,正以各种方式热情洋溢地反哺社会、报恩母校,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争奇斗艳而迸射自己壮丽青春的无穷能量。他们发扬着南理人所特有的航天精神,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图,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奉献,在追寻中国梦的征程中放飞着青春梦想。

    今日的南昌理工学院,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英雄大道边,占地总面积近251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是全国校园面积较大的民办高校之一。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设有20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承担全校本科及专科教学任务。目前,全日制在校专业学生达26000余人。

    学校现有总资产超过20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即达1.83亿元。同时拥有1个国家级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并建有244个实验室和255个实习实训基地。

    建校之初,学校创始人就把各类教育教学杰出人才的引进工作放在首位。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800人,其中专任教师达1300余人,占比75%。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0余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3%。同时全校教师中有10人获国家特殊津贴,1人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2人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令人十分欣喜的是,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教授受聘为学校荣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受聘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享誉全球的资深院士的多场精彩学术报告,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大层级。

    学校的科研成果得到全国和江西省专业学术界、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普遍肯定和赞扬。现有部分奖项包括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60余项,各类教学科研选题获省部级以上立项600余项,通过国家审定获国家专利500余项。

    二十年初心永志,二十年不懈奋发。二十年的累累硕果,成就了今天的南昌理工学院。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门领导、省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先后多次视察南昌理工学院,对学校的全面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时任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两次视察学院,兴致勃勃漫步校园,称赞学校“美丽神奇,很有特色”。时任主管教育的省领导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虹担任江西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时莅校视察,在仔细调研后指出南昌理工学院有“四好”:一个好的办学法人、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因此学校发展得很好、很健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新鲜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曾在江西省主管教育的省领导,欣然为学校题词“航天科教,兴我中华”。

    展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南昌理工学院视其为自身建设的前途和命脉。

    在迎来建校第20个年头的2018年底,国家教育部门评估组对南昌理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严格的审核评估。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专家十分欣喜地看到,南昌理工学院发展思路明确,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的是一条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持续提升,坚持特色错位发展,快速推进各项建设事业,丰富积累本科教学经验,对全国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学校长期主动对接地域产业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领域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应用型、科技型和创新型优秀人才。在如此坚实的基础上,20周岁生日后的南昌理工学院必然有更为辉煌的未来。

    在专家的印象中,南昌理工学院现任理事会、校行政、校党委三套班子团结进取、勤奋务实、严于律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谋事业发展大计,且办学思路明晰、办学定位准确,学校建设长足发展,良好态势历久弥新,成为可信的领导班子。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努力、艰苦奋发、爱岗敬业,是为可敬的育人团队。全体在校学生朴实、严谨,礼貌、活泼,确为可爱的时代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