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科特区 开创部省合建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背景下,南昌大学创新理念,开阔思路,探索建立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模式,通过强服务,重贡献,努力打造学科建设的“五化”特色,初步形成了“需求牵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哲学思考、文明演进”的20字学科建设方针,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步伐,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求变,实现学科方向特色化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是南昌大学定位学科发展方向的核心理念。坚持面向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际科技前沿,准确判断科技突破的方向,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坚持做真研究、真学问,科学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持之以恒地建出特色。

    近年来,学校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材料和食品两大学科。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团队一直坚持创新求变、突出特色,找准国内LED产业需求,聚焦硅衬底技术研发路径、核心装备MOCVD、“黄光鸿沟”等LED技术及产业发展短板,潜心研究,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如今,其团队在发光材料方向产生的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推出了节能环保的高端产品,每年在江西的产值近20亿元,每年在全国带动产值约200亿元,并荣获了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近3年来又成功研发了“高光效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高光效绿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高光效AlGaInP基红光LED芯片制造技术”“硅基LED专用MOCVD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和“金黄光LED照明光源及灯具”等5项硅基LED技术,并通过专家鉴定。其中,4项为国际领先水平。在黄光、绿光、红光的材料与芯片、新型LED照明以及LED高端装备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高档发光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学科平台功能化

    “需求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为、政府助力”,是南昌大学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2017年以来,南昌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的目标与要求,大胆推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实施“2+X”的学科建设模式。根据“打造两个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江西两大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确定“新材料技术学科群”和“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学科群”为引领学科;“X”是指候选学科(群),按照一流学科的标准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进行遴选,目前已先后遴选了“临床医学”学科群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 

    二是试行“学科特区”制度。已出台《南昌大学学科特区管理办法(试行)》,成立学科特区建设办公室。学科特区是实行企业化运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设学术机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体”。首批试点的特区在建学科享有高度自主的人员聘用、薪酬确定、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权以及人才培养倾斜政策、经费管理特殊政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及资产需求优先确保政策。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调整学部设置。重点建设材料、食品、临床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大学科,形成了以材料学科为龙头的理工一部和以食品学科为龙头的理工二部、医学部、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部,其中8大门类大文科学科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材料、食品两朵“红花”学科带动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享、相互支撑的学科学术生态。

    四是组建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和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学校给编制和基本工资,企业出奖励和绩效工资,围绕江西特色资源与学科前沿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筹建超高温材料和发酵工程研究领域的大型系列化实验装置为重点项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平台。

    坚持人才强校,实现学科队伍宝塔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南昌大学上下达成的思想共识。要激发学科领军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动力,一是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在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真正实现“名利双收”。二是打造学科人才队伍整体宝塔化,即塔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塔身为发展潜力大的学术、技术骨干,塔基是数量充足、甘于奉献的工程技术和实验人员,真正实现“梯队科学”。

    南昌大学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和“放管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才竞争中的“引进、稳定、培养、提升”4个核心点。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全球招聘计划”“215人才工程”等计划,每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积极推行“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引进模式,充分发挥“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和团队效应。同时,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努力建成一支适应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两栖”人才队伍。

    近5年来,南昌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了建校以来的总和,已连续实现本土培养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零的突破。2018年,南昌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在世界顶尖杂志《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坚持开放提升,实现学科合作国际化

    学校聚焦国际前沿学科研究方向,推动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以此促进学科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2018年,南昌大学围绕新材料技术等优势领域,首次成功承办由中俄乌白等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专家共同参加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出“高层次、实质性、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新局面,得到了教育部门和江西省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与多所中外高校、企业等签署了合作协议。此次会议,拓宽了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力推动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助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学校主为”的互动合作运行机制。

    未来每年,南昌大学将连续举办国际合作会议,充分汇聚中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共同关注的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形成中外产学研用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机制。此外,南昌大学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3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与148所海外高校确立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多发光、少发热”,实现学科文化传承化

    作为地处江西革命老区的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以井冈山精神为指引,形成了“多发光、少发热”的学科文化,引导各学科进一步完善与自身学科特征相适应的学科制度,激发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南昌大学高度重视学科文化的凝练与推广,积极倡导优势学科继承井冈山革命精神,面向区域的社会需求“多发光、少发热”,在建设特色新型智库,助力江西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人工智能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贡献。如南昌大学李永绣教授团队以稀土与微纳功能材料技术带动了合作企业一亿元的投入;洪一江教授领衔的“稻渔工程”创业团队,以“稻渔工程”为技术核心,构建“政府+项目团队(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5年来技术落地服务面积6万余亩,辐射示范带动10万余亩,合作企业年产总值近10亿元。

    2018年,南昌大学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在首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推介会上,签署9项技术合作协议、62项技术成果,签约金额近4亿元。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已获捐赠4500万元。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专家服务团队2015—2018年代表国家赴多个省区市进行省政府部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为国家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树立了样板,获得了国家扶贫办、合作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

    未来南昌大学将精准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学科建设的“五化”特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进一步创新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模式,重塑“立项→发明披露→申请知识产权→验收”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充分保障创新源头上的不竭动力,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装备制造与工艺技术协同发展、多学科协同发展、上中下游技术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产学研协同发展,不断开创部省合建新篇章,为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人才与智力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