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高职当务之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核心观点] 作为高职院校,推进教育现代化,一要强调事业的坚守,二要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无论是坚守还是转移,当下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大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当前,有效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的转移,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促进工作重心加快转移的根本所在。

  抓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抓提高教师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为突出的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工作。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浙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已分别占到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55.08%和68.98%,而且约三分之一强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但深入分析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经费投入太少。2010至2011学年,全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约1.4亿元,其中“双师型”队伍建设经费3380万元,校均仅72万元,只占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32%、学校教学经费的3.14%。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全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师比大约为25.86∶1。三是整体素质不高,全省2/3的“双师型”教师是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的,缺乏连贯和较为系统的企业工作经历或企业锻炼经历。

  当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浙江教育的主旋律。作为高职院校,推进教育现代化,一要强调事业的坚守,二要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无论是坚守还是转移,当下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大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应切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研究和筹划。高职院校必须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资源来规划建设。一方面必须痛下决心增加专业教师数量,争取用3到5年时间,使全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师比达到20∶1;同时有计划地聘用一些既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结构,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5%和80%;同时充实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把兼职教师教授课时占专业课时比例逐步提高到50%。

  应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应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历培养和积累,争取用3到5年时间,使80%的“双师型”教师拥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新进专业教师企业经历可以考虑提高到3年,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包括骨干院校)应考虑提高到5年。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每位“双师型”教师每年至少有15天时间带课题、带任务到企业进行与专业授课相关的工作研修;每5年至少有半年的集中时间到企业挂职,承担与专业和岗位发展相关的工作。努力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培训,使广大“双师型”教师既拥有专业实践、专业理论、教师教育三种知识,又具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种能力,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应多形式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一些培养平台和载体。“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和载体缺乏,是职业教育遇到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寄希望于政府,寄希望于企业,但更应寄希望于自身。学校首先应把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组织老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促进中青年教师持久地学习技术技能。其次要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可以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尤其是通过主动的服务,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

  应不断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机制。这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今后考核学校,尤其是向学校配置教育资源,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权重影响。扶强,首先是扶队伍强的学校;扶弱,重点是帮扶队伍。增强教师的动力,评先评优,应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职称评定,应突出实践经历,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突出为企业服务产生的成果。学校内部分配,应努力建立有利于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或通过自修考证等多种途径提升“双师”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应积极争取通过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支持,增强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