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减”的教育公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特约通讯员 肖文灿 方永鸿

  2012年秋季开学时,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孙桥小学热闹非凡,成群结队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其中不乏在镇小或外地读书的孩子。问其原因,一个叫漆良平的家长说:“孙桥小学大变样了,学校变美了,教师配齐了,听说那个‘班班通’都到位了。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好书了。”近年来,潜江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在提高水平上加力度,在整体发展上减差距,创造了“一加一减”的教育均衡公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减小办学条件差距

  一条通村公路的旁边,有一所学校格外醒目:淡黄色的校舍错落有致,茂盛的树木掩映其间,操场绿草如茵,墙壁布置精美,校园整洁卫生……这所学校是潜江市东面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泰丰办事处葛柘小学。

  2012年暑假,该校投入30余万元,改造了学校道路和操场,添置了教育教学装备,对学校进行了美化。校长李家庆说:“我们是一心一意把钱花在学校发展上,一是因为政府加大了投入,均衡发展的机遇不能错过;二是其他农村小学的发展势头迅猛,如光明小学、快岭小学、腰河小学、孙桥小学等;三是周边的家长没有一个把孩子送出去读书的,我们不把条件改善好,就会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坚持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经费保障、项目建设、责任考核的“五个优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近3年,全市累计教育财政投入14亿元,整合资金1.3亿余元,统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80%以上的城镇学校拥有了塑胶运动场,中小学实验室、微机室、体音美器材保管室和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更新标准课桌椅3万多套,“班班通”基本配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

  同时,潜江市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学校建设发展。从2009年秋季开始,该市启动了结对帮扶工作,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中学、文昌高中、园林高中、教研室、电大等15个局直单位和学校,与15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每年向农村学校投入5万元以上,并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上进行定向交流,迅速改善和提高了这15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内涵。

  加大师资配置力度  减缓教师结构矛盾

  张瑞,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到潜江市资教,被分配到渔洋中学。2010年,他资教期满后,几乎同时考上了襄阳市公务员、南漳县司法干部、研究生和潜江市教师。最终,他选择留在潜江市。张瑞的妻子黄茜2011年也参加了潜江市农村教师招考,成为一名农村教师。如今,夫妻二人分别在渔洋中学和渔洋小学任教。

  “学校为我们免费提供周转房、午餐,市政府教师招聘计划也向资教生倾斜,因此,我们才顺利从资教生正式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潜江市的各项‘幸福’举措让我们爱上了农村教育这块沃土。”张瑞说。

  潜江市建立了教师补充、轮岗交流、培训提高、激励表彰四大保障机制。近3年,他们坚持实施“双百计划”,每年增编引进教育人才100人,签约资教生100人。2012年,该市抓住全省农村教师招考的历史机遇,招考补充教师359人,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全市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从53.5岁下降到40岁。

  潜江市创建了“联校办学、联片管理”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全市113所义务教育学校联校办学率达100%,22个学区就近组建9个教育联片管理区,保证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区与学区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的教师流动。特别是他们出台了教师交流管理办法,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每年教师交流占比超过10%。干部选拔、职称评定和评先选优等同等条件下,到农村交流的干部、教师优先。到镇处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绩效工资高于镇处5%、高于城区10%。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今年5月底,湖北省第三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节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闭幕式展演。潜江市共有4个节目参演,并在抽录节目、推荐节目、校长杯、局长杯评选中均获一等奖,市教育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潜江市以特色活动为引领,以快乐学习为宗旨,素质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他们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连续4年荣获全国亿万学生阳光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奖;大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活动,结合潜江传统文化,编写了《潜江市艺术》乡土教材,开展了“课前一支歌”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每年召开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政府颁奖大会,市政府列支10万元奖励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教师;大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举办大型广场诗会展演活动等。

  2010年以来,潜江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建立了高效课堂实验学校“协作体”,确定14所中小学为首批实验学校,掀起研究高效课堂的热潮,构建了“联片教研、校际交流、校本研训、提高质量”为主题的立体式教研模式,开展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名师讲座、名师会诊等研究活动,为学生轻负高效学习创造了条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