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勇立潮头开新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广东省茂名市高师附一小舞蹈队学生在苦练基本功。 ②广州市黄埔区新港小学地处外围城区,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等为主。近年来,该校校园足球异军突起,连续两年受邀参加挪威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小球员们表现亮眼。 ③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在学校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指导科研。 ④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新城区幼儿园里,一名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玩着安吉游戏。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如期完工,即将迎来第一批新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要高效率、高质量完成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工程,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自2018年8月24日,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打下第一根预应力管桩,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就将广州国际校区项目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练兵场,迎难而上,开创广州工程建设“五个第一”。

    正是靠着“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冲劲和智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从经济较落后的农业省跃升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动力引擎。在广东敢闯敢试、奋力前行的路上,教育事业也攻坚克难,以先行者角色,为广东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升级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奠定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

    教育优先铺就优质均衡路

    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桥辛二公被当地人称为“鼓王”,每周四下午,他都会来到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小学,教这所山村小学的学生们跳长鼓舞。虽处于粤北山区,但连南各学校凝练美育特色,让“五育并举”落地开花。

    2002年12月,正是在连南县三排镇,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走进两户瑶胞低矮阴暗的泥砖房,了解到他们因为没文化难以出外打工,心情格外沉重。听说他们的孩子上学都免交学杂费,张德江连连称赞省里拿出3亿元解决特困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是一件德政。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教育事业也是百废待兴,全省文盲占了总人口的78%。到改革开放前,这一状况也只是稍有改善,全省平均每万人中的大、中、小学在校生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81年起,广东每年拨出3200万元,用于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任务。1996年,广东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个省份之一。2008年,广东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比全国提早半年实现全覆盖。

    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由于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在广东区域、城乡之间也尤为突出。啃下“普九”“两基”等“硬骨头”后,广东更加着眼于全省教育“一盘棋”,让更多广东孩子不但能上学,还要上好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创强争先”“争先进、当标兵、建高地”为统领,在统筹上下大力气,改变过去分阶段、分项目重点推进的工作模式,创建了省级“三统筹”模式。广东还着力推行乡村教育提升行动、管理创新行动、质量提升行动等,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通过存量学校提质、增量学校创优,铺就广东教育优质均衡路,争取实现‘一个都不能少’。”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强调,广东力争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温暖城乡每个角落。

    职教升级助力“广东智造”

    在近日闭幕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创历届最好成绩。来自职教大省的广东选手,就贡献了其中8枚金牌。

    改革开放正是广东职业教育的“报春花”。1978年,国家颁发《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后,商人、资金、设备、技术从全球纷纷流入广东。珠三角地区吸引有钱的人到这里来投资办厂,吸引没钱的人到这里来打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孔雀东南飞”的盛况一次次上演。

    要把“洗脚上田”的农民培养成高素质劳动力,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上世纪80年代,广东中职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大量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至1987年,广东已开办464所职业中学。

    进人90年代,广东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或被淘汰,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创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着力培养技能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规模、质量水涨船高。至2000年,广东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分别发展到1146所、21所。

    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抓手,打赢职教“升级战”。为响应国家高职扩招100万人的号召,广东新设一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职院校,建设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清远)。广东还组织部分省属高职院校联合中职学校,实施集团办学,优化扩大职教资源。截至2018年,全省中高职在校生多达224万人。

    近年来,广东稳步推进中高职三二分段、专本协同育人等试点工作,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2018年,广东23%的中职应届毕业生升读高一级学校,越来越多中职学生圆了大学梦。

    广东还着力打通产学研“壁垒”。早在2011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现代学徒制。广东还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同时,广东省内职业院校主动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结合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助力企业、产业换挡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之选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深圳)落户深圳大学。该实验室总投入约20亿元,将着力攻破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经济技术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

    而在1950年,广东仅有13所普通高校,经费只有195万元。1983年,在一句掷地有声的“当掉裤子也要办大学”口号中,深圳大学在海湾边一片荒地里崛起。从这一年起,广东决定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每年递增8%以上,省属普通高校基建投资占省基建投资的4%以上,这对高等教育犹如雪中送炭。至1987年,广东就复办、合办、新办了17所普通高校。当年省属高校经费、在校生分别增至1.24亿元、4.49万人。

    1993年,广东决定每年增加约4.5亿元专项经费,助推高等教育发展。1996年,广东各中心城市创办14所普通高校。到了1998年,广东普通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为816.6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6.8倍。

    而在2000年,广东普通高校也还只有5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为29.95万人,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时广东经济的致命弱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何从“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一条新路?

    2004年,广东斥资330多亿元打造的广州大学城,在番禺区小谷围岛横空出世。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科学教育文化,承载着广东以创新驱动决胜于未来的雄心壮志。15年来,广州大学城已为全省培养60多万名大学生。现今,广州大学城正打造“升级版”,向南扩张46平方公里。

    近10年来,在通过广州大学城扩容的同时,广东更以大手笔加快推进高校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破土而出,力争办一所优一所。目前,广东共有普通高校154所、高校在校生196.3万人,19年间增加高校超过100所,高校在校生增长近6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前所未有的超常规投入力度和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景李虎介绍说,广东直面难点,按办学水平、地域、特色等因素,将省内主要本科高校对应分成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类组团,用不同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它们分类发展。

    在考核体系激励下,华南农业大学两年就实现了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大满贯”。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高校仅有两所非“双一流”高校,华南农大就荣列其一。

    强师助力教育决胜未来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广东派出的4名教师全部获奖,其中3名教师斩获一等奖。

    上世纪50年代初,广东教师队伍的底子同样非常薄弱。1950年,全省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只有8.0409万名。除了数量上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专业发展水平欠缺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另外,广东山村学校点多面广,部分山村校、乡村校难以引进、留住优秀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