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医生”助力偏远山区开展土壤改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陶天云 张运)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不少乡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普及缺位让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陷入发展陷阱。日前,扬州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的师生们走进苏、皖、黔等省份偏远乡村开展农业土壤诊断和生产技术普及工作。“土壤医生”们顶着烈日,累计走访30余个乡村,对不同地区的农业设施大棚进行一次全方位专业性诊断和改良工作。据了解,该校师生利用接种微生物的秸秆、米糠进行生态控盐效果十分显著。一年来,累计为5000余亩土地开展问诊和改良工作。有效解决了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酸碱失衡等问题,保护地设施使用年限延长了50%,作物年均增产5%以上。

    据悉,扬州大学是国内首个成立“土壤医院”的高校。“成立‘土壤医院’,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本性解决土壤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扬大“土壤医院”相关负责人盛海君介绍说,近年来,不少农民因为过度使用肥料,陷入了“越不长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长”的怪圈。根本原因是,施肥过多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会在土壤中积累起来,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供应严重失衡,有害生物增加。扬大“土壤医院”成立助力偏远山区“土壤—作物—环境”绿色防控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将土壤障碍的诊断与治理技术服务工作常态化,为全国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做好示范。目前,相关技术已在扬州、宿迁、南京、无锡等多地进行试点,反响良好,效果显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