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弦歌向西报家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油毕业生传承、发扬西迁精神,到新疆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图为广油在上世纪80年代援疆的校友、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技术人员杨光权在克拉玛依戈壁滩上测试抽油机。

    从珠江之滨到小东江畔,54年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简称广油)的前身广州石油学校师生胸怀爱国之志,坚决响应国家建设南方油城的号召,从千年商都广州昂首西行,日夜兼程至相对偏远落后的广东茂名,“迁人、迁物、迁思想”。

    学校自此扎根粤西大地,开启了一段建设粤西科教高地和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风云岁月,结出万千桃李、科学硕果。虽历经广东石油学校、广东石化高专、茂名学院等校名变动,学校始终坚守初心,逐梦石化人才兴,力撑粤西科教强。学校数十年的筚路蓝缕、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为茂名贡献了一所家门口的好大学,成为华南地区石化人才的摇篮。

    广油人献身报国、赤诚为民,铸就了办学史上“西迁茂名”的伟大丰碑,培育了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学校一直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接力历史新使命,写好扎根粤西、服务国家的新篇章。

    将党的召唤变为西迁办学的报国之行

    从花白头发的老人讲述中,在纸张发黄档案的字句间,于过往黑白照片的影像里,尘封的岁月记忆跃动起来,广油波澜壮阔的西迁画卷历历在目。

    1951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一红色摇篮,广州工农速成中学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开枝散叶。1954年在广州石牌成立的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正是其播散的一颗红色种子。

    “华南工学院工中是我校前身,此后虽历经更名、改校等变动,学校始终传承红色血脉,坚持为国育才,伴油而兴。”在广油党委书记、校长张清华看来,学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生,应国家人才培养层次、规模需求而变,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机遇而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华南工学院工中改制为广州石油学校,成为中南地区仅有的一所石油学校。上世纪50年代后期,茂名“从石头中榨油”,崛起为石油化工城市。而当时茂名没有专门培养石化人才的中专、高等学校。1964年,国家石油主管部门和广东着眼于教育、工业建设布局,作出广州石油学校西迁茂名的重大决定。

    上世纪60年代的茂名,发展水平与广州判若云泥,一个是繁华大都市,一个是偏远小县城。要离开亲手建设、山水映照的广州校园,少数教职工思想、生活上有困难。教师沈尧年爱人在广州一所高校工作,有两个孩子,大的三四岁,小的才一岁多,开始爱人思想不通。

    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身先垂范,带动师生把自己当作一块砖,祖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听党的话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沈尧年耐心说服爱人,把小的孩子带到茂名。学校98%的教职工舍小家为大家,在组织上同意跨越数百公里西迁茂名。沈尧年等带孩子西迁的男教师虽有“鸡公带鸡仔”等诸多困苦,但始终坚信“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

    肩负无比光荣的使命,脚下的路却极为艰辛。当时学校有30多个单位,冲天炉等数十万件物资需要西迁。学校认真研究决定,在安全节约、快而不乱的前提下,确定了家具以水运为主、仪器设备以自运为主、机床等以火车运输为主的运输原则,保证不错、不乱、不漏、不丢、不坏。

    师生和教师家属自己动手、厉行节约,编制8万多米长的稻草绳,自制800多个木箱,捆扎2600多箱仪器图书、5000多件家具,还力所能及地装卸、运输物资,共为国家节约10多万元搬迁费。

    劳动教育淬炼出了一个个师生典型。石114班学生在第一天打草绳、捆扎花阶砖时,加班加点赶工,手磨出鲜血也不愿下火线。经过改进技术、总结经验,他们第二天便超额完成任务。

    新校区建设攻坚战也同步打响。起初茂名校区只有3栋三层小楼,15座简陋平房和工棚。很多平房漏水严重、竹搭墙身的墙皮脱落、木柱腐烂、门窗破损,缺乏水电设施。

    学校师生配合建筑队,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教育拓荒。他们动手安装水电、装卸仪器、绿化校园等。护士王宝莲主动请缨安装水电,她用锤打墙孔时,手臂都累肿了。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1965年9月,学校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学典礼,新校区依时开课,没因迁校而延迟一天开学。

    教学革命培育“来即能战”的技能人才

    1965年,16名广油学生在茂名石油公司进行了6天18班的顶岗生产。虽遭遇两次停电和一次特大台风袭击,他们不但保证平稳操作,还用“金点子”破解生产难题,安全生产1300吨沥青。

    在艰苦繁重的迁校、建校任务磨砺中,广油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开展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千方百计地强化实践,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大国工匠。

    “原以为难的不难,不难的倒很难。”广油教师张锡鹏带学生在茂名石油公司顶岗实习,掌握了原以为高深莫测的沸腾理论。原以为架设支撑管子很简单,他实操后发现比较难掌握。

    广油引导教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当好学生半工半读的领路人。教师们以茂名石油公司等用人单位为师,深入实习工厂,向工人、学生学习。他们发现,生产一线迫切需要实干应用的新型劳动者,而不是眼高手低的技术员。

    为让人才培养供给侧无缝对接需求侧,学校不但在校内调查研究,更深入茂名石油公司,向各级领导、工人、历届毕业生等200多人次求教问道。

    广油调研发现,旧的教材“错、旧、多、玄”,专业教材滞后于实际生产,教学计划重点不突出,课程门数多、理论教学时数多。广油直面痛点,以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原则,砍掉大量与专业发展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改革后,练机专业的专业课从9门减为3门,课时数精简一半。

    学校教师授课内容和作业取材于生产实践,运用教具,引导学生大讨论,从感性认知中总结出规律,分析真问题和解决真问题。

    广油还精简纸上谈兵的理论课程,给实习等核心课程争取更多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练本领。例如,练机专业金属工艺学课程主要教学点搬到工厂,边讲边练。师生利用大瓦缸等废旧物品,创建校内实习基地,创造了“四口大缸”闹革命的佳话。学生求学的一半时间下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出真招见实效。在学校教学观摩、大比武、教改成果展览会中,教改亮点如星火燎原。在国家石油部门所属院校教学观摩座谈会上,广油送选的三个课例都获评样板课,两件教具获奖。全国技术能手李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陈发山等闪光的名字,在这习得“金刚钻”,奔向梦想的远方,广油成为粤西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

    用西迁精神照亮新时代前行之路

    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志愿,上世纪80年代,赵东炜等学生主动申请到大西北工作。短短3年,广油就有108名毕业生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到新疆等地支边。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一代代广油人不变的人生底色。

    他们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担当作为,燃亮理想之火。校友邹泽亮在工作中被落石砸成重伤,缝了6针,包扎好伤口后,马上投入工作;校友莫旭波自学成为行业一流专家,为油田创造数千万元效益,他推掉沿海省份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坚持留在新疆;原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总地质师肖春林等校友因劳累过度,生命就终止在岗位上,风骨就永远地留在了茫茫戈壁滩上。

    前行先进给了后来者更大的勇气和力量。今年,广油9名毕业生听党召唤,光荣援疆,用西迁精神火炬照亮前路。西迁精神就是引领广油2019届毕业生陆晓伟放弃珠三角安逸的工作,毅然入疆的精神支撑。临行前,他作了《沙枣核》这首小诗自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不论哪儿,是风,是雨,抑或是沙,便化为一片绿洲”。

    西迁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并被广油人落实为爱国奉献、崇德博学、求实献身的行动。作为华南地区仅有的石油化工特色本科院校,近年来,广油无缝对接华南沿海石化产业链发展需求。学校通过重点打造五大理工科学科专业群,搭建校地、校企、校校、学镇等石化特色创新服务平台,着力破解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关,助力广东做强做优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

    新时代向西再出发,新起点上再腾飞。今年9月,广油启用占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西城校区。“我们着力将西迁精神内化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为守初心、担使命的有力行动,打赢申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西城校区搬迁和运营三大攻坚战。”张清华强调,今年是学校爬坡越坎的关键期,全校师生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韧劲,勇当“实干家”,敢啃“硬骨头”,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54年来,广油西迁茂名后,始终中流击水、昂扬拼搏,凸显了优秀大学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时光将学校西迁精神铸就成广东教育史上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西迁精神更是耀眼的启明星,引领广油为祖国的需要再出发,用忠诚给粤西发展、石化工业奉献智慧和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