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智慧田” 助推学生健全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地处农耕文化深厚的观澜客家片区,“田文化”积淀深厚,与学校“日新其业,润田致真”的校训一脉相承。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国际视野,从文化内涵与文化外延两个方面进行策划设计,精心雕琢体验式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泛在学习”模式,力图创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创设新的校园体验空间,让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成长。

    特色建设缘起

    一是劳动教育的弱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可能取得实效性。现今,劳动教育都停留在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等较低层面,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劳动思想、理解劳动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是学校教职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二是实践体验的匮乏。实践教学是巩固书本知识和加深对书本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重要环节。当前的课堂教学重知识轻实践,缺乏感性经验的积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导致他们难以接受、理解、消化和巩固书本知识。因此,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与读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避免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让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进而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智慧田”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把“田文化”的传承作为切入点,因地制宜,重拾农耕文明,在校园里开辟智慧“田”,建立生态体验式实践基地,通过让学生回归自然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初设“智慧田”

    学校通过“智慧田”的教育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体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赋能。

    一是因地制宜,全校统筹。在体验基地建设之初,学校提前做好整体规划,形成文化培育、学科渗透、课程整合三位一体的教学生态。在物理空间的打造上,学校通过“水稻田”“野果园”等体验场来实现“智慧田”的自然生态理念。学生置身校园,享受着单纯质朴的快乐,使其天性得以释放、灵性得以绽放。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学校利用学科体验场来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尝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式学习来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二是因时而设,全年参与。学校依据时令种植瓜果蔬菜、花木、中草药等植物,品类达100多种。这既让学生们亲历了种植过程,对生命的成长规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又使得基地四季都能够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基地在假期也面向社区开放,学生会带着家长回到学校照看自己的“责任田”,有效地发挥了“智慧田”的辐射带动作用。如2017—2018年,学校新增设的“青青园中葵”“综合实践蔬果种植”等班本课程已稳步开展。学生也带动家长参与其中,教师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其中,科技实践活动项目“探秘向日葵的生命之旅”更是获得国赛之冠的好成绩。

    三是因材施教,全员参与。根据学情和学科性质特点,各年级全体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到不同实践基地的体验学习当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更加综合化、生活化、趣味化。教师们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化、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如一年级开展“触摸春天”、二年级开展“青青园中葵”、三年级开展“稻田探索STEAM”、四年级开展“废纸的美丽蜕变”、五年级开展“野果寻踪”、六年级开展“陶艺乐缤纷”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超越了文本,在基于情境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多学科统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稻田探索STEAM”“废纸的美丽蜕变”等特色课程已作为深圳市好课程向全市介绍与推广。

    (二)高效利用,耕耘“智慧田”

    一是学科教学的体验课堂。改变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将正在学习或已经学过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们通过体验式学习,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既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和建构、拓展和加深。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性,探索结合学科素养开发各学科课程蕴含的课程资源,发掘各学科的“融合点”。学校通过整合、融合和综合的方式,把教育追求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以学科课程的形式为培育学生搭建平台。

    二是学科统整的实践课堂。以主题式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打破单一学科界限,依托情境开展多学科统整教学和进行统一主题下的多学科统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学科统整“附小范式”。

    (三)推进新研究——智慧育人,完善“智慧田”

    常规课堂学习是每个人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智慧田”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学校基于智慧“田”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智慧田”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500余个)。课题研究贯穿整个学期,由学生汇报的形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建构学生学科知识。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学生们在“智慧田”里培养出来的问题意识,推动了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并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范式——学科前置性研究。

    (四)运用新技术——科技助推,创新“智慧田”

    学校作为龙华区“智慧校园”实验校之一,在2018年开始运行的“智慧田”体验基地中引进了物联管控技术。基地内的摄像头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和同步直播;传感器则能够实时监控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并能及时反馈数据。这些技术的运用为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与分析,让研究性学习走向了新的高度。

    同步的课堂技术使优质课程资源能够辐射到周边兄弟学校,发挥了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让“智慧田”文化得到了无限延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又使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如云课堂技术、同屏技术等均实现了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目的。

    (五)迈向新未来——打破界限,拓展“智慧田”

    打通课堂空间,使之生成更多的样态;教育场域的拓展、融合,使“智慧田”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如学校充分利用“智慧田”衍生资源,让学生把泥变陶,做陶艺鉴赏等,培养学生的自然循环和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生涯教育的试点校,还以学生的职业兴趣为出发点,将“智慧田”和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开展了“果香小镇职业体验”“二十四节气之蔬果种植体验”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种植管理、市场销售员等多个职位,提升活动实效,增值教育生活,以达到成就人、发展人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自然研学课程。该课程作为行走的课堂从问题出发,将认识从书本转向真实的生活情境,从黑板世界转向社会体验,实现了体验实践、知识深化、情感熏陶、价值提升的教育目标。如“环保与科技同行”“叶子的童话”等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身心一体的细微体验中成长,激发了探索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学校打破传统教室的边界,设立了“智慧田”;打破传统校园的边界,拓展了“智慧田”。“智慧田”不仅是体验的课堂,也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生态课堂。

    特色建设展望

    一是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学校拟推出“生态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新理论和新技术开发”重大招标课题,组织大学师生与本校教师协同研究,以期多出高水平的理论及课程操作性的技术成果。在此基础上,编写和出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生态体验模式的原理与方法”专著,努力促进理论升华与实践推广。

    二是加强网络平台开发。拟基于本教学成果,系统地清查、挑选、分类和整理在形成与推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资源并加以信息化,开发专用网络平台,实现扩大规模、拓展深度和提高水平的“三维”跃升。

    三是探索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生态体验学习自主研究模式。拟遵循“师生是教学认识主体”的逻辑思路,依据“儿童作为研究者”的理论框架,在推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生态体验模式”的过程中,开发使用学生参与式研究策略。同时,在小学生主动学习方式的开发中,深化小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与践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生态体验学习自主研究模式”,努力使该综合实践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

    “智慧田”的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研究还未终结,探索也还在持续进行中。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为师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丘远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